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震泽镇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着眼全镇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贯彻始终如“一”思维,深耕基层党建工作,通过探索“圆桌问计”治理机制、创新特色“党建小院”载体、做实网格化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以实际成效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震泽样板”。
“一张”问计圆桌
破解民生发展难题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最突出的矛盾问题出现在基层,但最坚强有力的支撑也来源于基层。震泽镇党委召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会议,创新提出“圆桌问计”基层治理机制,把基层治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破解民生发展难题。面对千年古桥底定桥的重建,震泽镇党委多次邀请熟悉大桥情况的老一辈、古桥建设方面的专家,海内外有乡愁的游子坐在一起“圆桌问计”,征集底定桥的图文资料和回忆性口述,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料和史料,还通过“今日震泽”微信公众号,广泛邀请群众参与选出底定桥的重建方案,现场搭建1:1模型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再现大桥曾经的风貌。
“一座”党建小院
拓宽群众参与途径
基层事务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村(社区)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盲点”。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震泽镇基于“就近活动、有利管理、发挥作用”的原则,通过改造公共用房、闲置农房等,因地制宜布点建设特色“党建小院”,充分发挥“党建小院”在党员日常管理、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理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村(社区)党员干部每月10日定期下沉“党建小院”,负责接待到访村民群众,小到村道路灯报修,大到村里规划建设意见,村干部都会仔细记录,核实汇总,提交党组织、“两委”会议等商量讨论。“党建小院”新载体培育了村民群众共建共治的意识,真正让村民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管理中来,让矛盾纠纷的解决从末端处置变为源头治理,营造全体村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
“一片”根系网格
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按照“党组织建在网格上”的要求,震泽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成立126个网格党支部,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网格,实现所有基层网格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每个网格内由各村(社区)书记、主任等担任基层网格长,机关领导干部、中层蹲村(社区)干部担任网格督导员,同时结合吴江区党员“双亮一考三服务”工作,发动网格内“两代表一委员”、海棠先锋、党员五老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加入网格志愿者队伍,开展岗位服务、结对服务、志愿服务,扎实做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举办“网格技能提升周”“网格服务日”等活动,通过专题学习、互查互评、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员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提高基层治理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