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厚积“博”发 “站”况显著 盛泽厚植人才优势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2-11-01 23:41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意义重大、振奋人心。大会突出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正处于转型升级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把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以加快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力构筑世界级高端丝绸纺织产业创新集群。

  十多年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盛泽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企业的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筑巢引凤,聚焦载体建设,推动博士后工作驶入“最快车道”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加快推动博士后载体建设,大力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创业活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目前,盛泽镇拥有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20个,其中有江苏盛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博士后工作站1个总站,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3个独立站,下设15个分站,1个创新实践基地。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也已成为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截至目前,盛泽镇累计引进江南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近百名高校流动站的博士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拥有在站博士29人,主要涉及纺织工程、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等领域。

政策支持,聚焦人才引育,打造高端人才发展“最优生态”

  盛泽镇充分运用省、市、区相关奖励政策,对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60万元建站资助,获批的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建站资助;对进站博士后给予5000元/月的生活补贴,两年内最高12万元;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科研配套资助,获批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的,给予1万元资助;支持博士后留苏创新创业,对出站留苏工作的博士后给予30万元安家补贴。在此基础上,盛泽镇还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制定印发《吴江区盛泽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分别给予工作站10万元、5万元的建站资助,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企业建站热情和引才积极性。

  盛泽镇还成立了人才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发展和改革局等任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博士后工作相关问题,为博士后工作开展提供制度化保障,努力营造“尊才”“爱才”“用才”“育才”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创新赋能,聚焦企业发展,构建产学研成果转化“最优体系”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不仅为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载体,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盛泽镇自建站以来,已获省部级项目16个,单位级项目58个,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1项,省博士集聚计划2项,省双创博士6人。在站博士累计发表论文159篇,专利授权数162件。

  (一)加强课题研究与项目攻关,助推行业发展

  人才质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恒力集团于2008年建立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2022年建立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站)。依托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科研载体,累计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1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将聚酯纤维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以及纤维绿色制造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发,以及开展前瞻性纤维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截至目前,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2名,博士后在站期间获批发明专利26项,参与国家、省级科技研发项目4项,博士后科研项目产出的经济效益达2亿元。

  东方盛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盛泽的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站完成了包括《磷硅共聚共混阻燃聚酯纤维以及织物产品开发》《阻燃聚酯纤维表面接枝蚕丝蛋白改性及其假发领域的应用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不仅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结题,更是将研究成果利用于实际业务,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也为纺织市场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盛虹集团研究的课题《生物基尼龙56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由于尼龙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及染色性能,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应用广泛,但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匮乏,发展再生纤维对于实现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深入探究生物基织物PA56的染色性能及服用性能,对该新型织物的应用和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其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成就最令人瞩目。该中心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盛虹集团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共联盟了39家高校研究院所,68家纤维材料及纺织企业,10家装备企业,32家品牌终端应用企业、1家知识产权运作企业、1家行业协会和2家社会资本企业,形成了涵盖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的“最强创新协同平台”。吴波是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首位进站博士后,在站期间开展FDY和POY进口界面处理剂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突破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壁垒,并在股东联盟单位产业化应用,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海泰纺织、鼎盛丝绸、华佳集团等建站企业在引进博士后进行课题研究后,均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

  (二)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发挥示范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盛泽镇贯彻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加强科研项目支持,鼓励企业为博士后工作站配备中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科技研发,从中掌握国内外最为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的步伐。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的祁宁博士、王维明博士研究的课题推动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一体化,利用院校、实验室、科研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培养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两名中级工程师,十多名助理工程师,提升研发团队的技术素养。开题的项目,不仅为博士后提供了进一步锻炼和施展才华的场所,也为企业锻炼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机会。

  (三)兼顾内生发展与外延拓展,实现多元增长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是博士后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盛泽镇众多企业以博士后工作站为抓手,积极汇聚高校资源,先后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青岛大学等知名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人才引进培养、科研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争取更多高端人才项目“落地生根”。恒力集团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研究,定向储备人才。目前已累计培养博士后10余人,招聘各高校毕业生近200余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重人才、重转型、重创新,在盛泽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而创新的关键则是人才的创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集聚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必将为建设“时尚之都·美丽盛泽”增添靓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