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首页 > 八坼街道 > 正文
《新华日报》关注:吴江八坼街道强化党建引领 驱动区域基层治理“弯道超车”
来源: 交汇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2-06-25 20:37

  今年9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首个大学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即将迎来首批学生入驻,这也意味着其所在的八坼街道将正式开启“运河学镇”的新发展阶段,一场检验宜学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的治理大考就在眼前。

  面对将要攀登的社会治理新“高峰”,八坼早已提前布好“先手棋”。这两年,该街道另辟蹊径,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广泛集聚各类社会力量,提升村(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培养群众自治队伍,驱动区域基层治理实现“弯道超车”,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治理创新路径。

步步为营,探索本地实施路径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面对的现实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解题思路,但只要锁定党建引领这个题眼,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融’的文章,就一定能交出最‘美’的答卷。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建设的‘融美八坼’的应有之义。”八坼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静宇说。

  2000年,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吴江推进机构改革,实施乡镇撤并,原八坼镇被并入松陵镇,成立八坼社区。2009年又设置办事处,提供一些简单的为民服务功能。受制于人力及资源的不足,八坼长期以来在社会治理方面鲜有建树与积累。2019年6月,吴江调整新一轮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八坼正式“升格”成为与松陵并列的街道。如何快速弥补历史欠账,匹配“运河学镇”定位,交出让八坼百姓满意的基层治理答卷,八坼街道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探索。

  2020年,是八坼街道“吃螃蟹”的第一年,他们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以“绣花”的心态做好了精细的规划,摆出了一个布局巧妙、环环相扣的棋局。

  建立了机关干部、村社干部、志愿者三支队伍,以党建为纽带,下沉充实到各村社区,深度参与其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提升对基层治理的统筹能力。

  精心打造“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以政协委员挂钩的方式推动基层协商,拓宽群众参与治理和建言献策的渠道。2021年,辖区新营村的案例获评省、市两级协商议事优秀典型案例。

  建立“融美共议”工作机制,每周召开村(社区)议事会,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同时也成功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矛盾问题,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将乡风文明的提升,作为强化区域治理的重要抓手,在辖区内推行文明积分、人居环境积分,重塑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注重行为养成。同时,连续开展三届“最美八坼”系列评比,通过树立身边人的典型榜样,宣传凡人善举,营造邻里和谐、包容互助的文明氛围。2021年,街道获评2019-2021年度省级文明乡镇。

  针对社会治理存在的短板,八坼频频落子。但与主城区街道不同的是,八坼街道下辖区域多为农村,基层党员和村(社区)干部眼界不宽、本领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如何将接地气“土话”精炼提升,转变为更能推广的“普通话”来获得各方关注,仍然是一道难题。在这个时候,八坼街道把眼光投向了社会组织。

  街道组织9个村(社区)书记和村(居)民代表召开了几轮沟通会,一村一策确定主攻方向。然后再由街道出面对接有经验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整体引入、分项目服务,当年即实现了每一个村(社区)党组织都“结对”一个专业社会组织。双方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项目”为纽带携手配合,围绕人居环境整治、邻里纠纷调解、乡风文明建设、群众性自治队伍培育等内容开展了活动。

协同参与,融入区域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广泛集聚社会力量,强化了八坼村(社区)党组织的统筹能力,在此基础上,该街道通过强化为民服务理念,优化服务举措,提高活动频次,让基层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向心力。

  蛋品加工是汤华村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加工户与周边村民经常产生矛盾纠纷,让村委会疲于应付。去年开始,该村与社会组织商议后,决定采取“信联心”工作方法,由中立的社工团队向村民发放征求意见的信件,通过匿名的方式让村民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渐渐地,蛋品加工产业“小作坊”占用公共场地、偷占邻居地界、污染环境等问题浮出了水面。找到问题症结后,汤华村与社会组织一起,组织了8次“融美共议”议事会活动,基本解决了蛋品加工户与普通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同时也为持续推动该产业的转型升级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党建引领下的共治格局逐步打开,一方面提高了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调动起了居民的自治活力。走进八坼社区下辖的紫来苑B区,只见楼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整齐、垃圾分类有序,丝毫没有一般无物业小区给人的杂乱无章感,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友邻社会服务中心给予的指导帮助。去年8月,友邻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团队通过多次现场走访,发现该小区存在消防通道被占等隐患问题,并收集到了诸多关于小区环境的居民诉求。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些“病灶”,社工团队联合八坼社区充分挖掘热心居民,通过增能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成立自管小组,制定自治管理制度,并在车辆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磨合出可行方案,得到全体业主认可,紫来苑B区由此有效摆脱了无物业、治理难的困境。

  去年以来,街道引入的9个社会组织累计共开展服务活动120多场次,完成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超60000人次。八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凌强介绍,当前,街道各村(社区)的服务方式正逐步从“制定式”向“菜单式”转变,以“群众议事定单、党组织协调下单、社会组织服务接单”的模式,让一个个村民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变身“解忧驿站”,打造成为集党建工作、居民服务、联系群众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阵地。

完善机制,激发更多治理活力

  采取“政府支持、专业运营、社会监督”的管理模式,用好用活社会组织资源,八坼街道逐步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更有底气和实力迈向治理现代化。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以党建引领为纽带,引入社会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对八坼街道而言,是一条可行捷径。眼下,随着苏大未来校区即将启用,该街道正积极探索完善相关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激发更多社会治理活力。

  加快培育自治队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今年新一轮的服务项目设计中,八坼街道计划明确,每个项目中均需培育一支群众自治队伍,以此推动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根系工程”中提出的“带动群众在一线自治”目标,加强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同时,在充分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的基础上,街道还将积极动员挖掘老党员、乡贤、老教师、志愿者等,加入到基层自治队伍中,推动整体治理能级迈上崭新台阶。

  探索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抱团”赋能社会治理。八坼街道将着手统筹汇聚本土社会组织(含备案团队)和承接本地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组织联盟和社会组织名录,并通过选举产生联合会理事长、成员,协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辖区内社会组织的交流与互助,打造规范化、可操作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

  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公益事业支持力度。八坼街道计划设立“融美与共”为民服务专项基金,寻求辖区企业、村集体、商户、居民参与捐赠募集,用以支持本地公益事业,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服务在地群众。基金可使用范围涵盖辖区内在政府托底、村社保障范围之外的应急救助、灾害预防、帮困助弱等公益慈善事项。基金成立后,又可资助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形成良性的工作循环。

  按照八坼街道的规划,到2023年,各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将常态化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项目,均建有不少于1支的群众自治队伍,街道建有1—2个高效运作的社会组织,同时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序运行,在“十四五”期间呈现一幅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