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 > 吴江开发区 > 正文
“临时家人”的逆行守护
来源: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2-03-09 22:01

  在吴江开发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集中隔离点,甘当防疫“排头兵”,350多个他们组成“一长七组”的坚强阵容,用行动演绎动人的“逆行”故事。

白衣天使暖人心

  成为同里镇某集中隔离点医疗组负责人,这是苏州九院院感科护士姚佳琴第三次进驻隔离点。入驻后,她首先针对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了培训,以加强隔离点感染防控,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有没有哪里不舒服?”采样时,姚佳琴总是习惯这样问候,以掌握隔离人员的医疗健康需求。2月22日,一名女士感觉身体出现不适,之后经确认是怀孕了。考虑到是高龄孕妇,姚佳琴第一时间协调了苏州九院的妇产科专家,为她进行连线问诊,确认健康状态。之后的每一天,姚佳琴都在微信上关心她的身体情况。3月1日晚上7点,该名女士身体出现不适,姚佳琴随即陪同她一起就诊,协调妇产科专家看诊,并陪同做一系列检查,像姐姐一样体贴照顾。一切检查无恙回到隔离点,已是凌晨一点半。次日五点,她又起床,带领医疗保障组准备当天的“双采”工作。

  “暖心、贴心、细心”,这是34岁的姚佳琴给大家的第一印象。采样时,看到一名小伙走路一瘸一瘸的,询问后得知这名小伙子是术后病人,姚佳琴便联系了采购人员,主动送上碘伏和棉签,提醒小伙及时消毒。

  她和丈夫是苏州九院的“双职工”,正读一年级的的孩子知道爸妈在前线奋战,也在家中认真地上着网课,不让父母操心。“既是医务人员,又是中共党员,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姚佳琴说。

隔离也有小乐趣

  “来,1234,2234……动作要做到位,注意呼吸啊……”在江陵街道某集中隔离点,每天傍晚,都会传来动感的音乐声。为确保隔离人员具有充足的运动量,军人出生的副点位长严文钟都会在固定时间段,通过微信群视频带领大家做简单的室内健身操,此举既为原本安静的隔离点注入了活力,也增进了隔离点内的温暖互动。

  除了是名“运动达人”,严文钟也非常爱动脑筋,依靠曾经的隔离点管理经验,想到了不少金点子。翻看隔离点的日程安排,从早到晚,防控工作安排得细致且有序。

  为了加强精细化管理,隔离点创新使用“六色管理服务法”,每间房间均用一张彩色卡片展示在展板上,其中“密接”为红色,“参照密接和次密接”为橙色,“居家健康监测”为深蓝色,“可使用房间”为绿色,“消杀中”为淡蓝色,并在卡片上注明人员、类型、状态、隔离时间、解除时间和健康状况,以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人员状态和房间状态,实现挂图作战,动态管控。同时,隔离点还拍摄制作了几组微视频,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隔离人员取餐、扎垃圾袋、丢垃圾、房间消毒等正确打开方式,有效防范传染。

  “长路夜来,期盼春天。我们的付出就是为了疫情的早日结束,可以让老百姓在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中享受真正的岁月静好,我想这就是我坚守工作岗位的动力所在。” 严文钟说。

让人敬佩又心疼的老张

  在同里镇某集中隔离点,66岁的张云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张”。老张负责协调指挥消杀、防护等后勤保障工作。每天他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经常是忙到12点多才回宿舍休息。

  前段时间,老张心里有点事儿。家里人病情愈发严重,因为闭环管理,老张只能通过一部手机,在电话这头表达对家人的挂念和担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将自己家里的困难告诉隔离点负责人,也鲜少与大家提及。得知情况后,隔离点负责人也第一时间找老张谈心,安抚他的情绪。

“说不担心家里是不可能的,我在物业这方面有工作经验,凡事要以大局为重,家里需要我,但是隔离点岗位更需要我。”张云奎说。

用行动书写民情日记

  “我们行动支部虽然党员少,但是力量却不小,同样,为隔离人员做的实事也不能少。”在江陵街道某集中隔离点,点位长经常跟大家这样说。钮国良是吴江开发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也是隔离点行动支部书记。隔离点工作期间,他通过自己的民情日记记录了点点滴滴。

  在他看来,16位“一长七组”成员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自隔离点启动以来,未接到一例投诉。由于房间数量不够,两位安保工作人员主动请求住在大厅。隔离期间,一位7个月孕妇是大家伙儿的重点照顾对象,她的每一个特殊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由于家里不符合居家健康监测条件,大家联系到她的乡下老家,帮助孕妇实现居家隔离。

  作为父亲的钮国良每每结束工作后,也都会给正在冲刺高考的孩子留言,为他加油打气。

“小家”连“大家”

  费晓军是苏州九院的一名党员医生,接到医院通知需要派医务人员进隔离点工作。刚通宵做完采样工作的他主动报名了隔离点工作,对此,怀孕的妻子非常支持,鼓励他好好工作。

  有了家人的支持,费晓军工作的动力更足了。在隔离点,他承担了双重身份,作为医务人员,他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完成每天的医疗工作。此外,他还是一名信息联络员,要完成隔离人员信息接收、管理和推送,每天对接十几个信息群,完成近10个报表,接听20多个电话,每天加班到凌晨,对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

  隔离点的工作是繁忙的,但他还是乐此不疲,有条不紊的完成了任务。“我是名党员,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最先站出来!”费晓军说。

隔离点的“数据CPU”

  一次次的目不转睛,一次次的默默计数,一次次的反复核对,江陵街道某集中隔离点信息组工作人员朱奕希,用独有的沉静和细心保障了数百名隔离人员信息的交互畅通,由此也获得了“人形数据CPU”的美誉。

  2月15日,尚在核酸检测点位上服务的朱奕希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隔离点,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录入接收人员信息,并分类汇总梳理。历经20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伴随着清脆的鼠标声和键盘声,一张张表单清晰、及时地制作完毕。

  有爱不惧风来急,风雨过后是晴天,向坚守在集中隔离点的每一位平凡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