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苏州组织工作这五年
来源: 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24 20:01

过去五年,苏州组织系统在

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厚植前行力量、建强干部队伍

筑牢战斗堡垒、积蓄发展优势

一起随小编关注:

凝心聚力促发展 砥砺奋进攀新高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组织工作综述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尤需新作为。5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市组织系统乘势而上、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再出发”的决心和“再攀高”的胆略,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凝心聚力为苏州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固本培元 厚植前行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5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抓实理论武装、抓优作风建设、抓强本领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夯实思想之基、厚植前行之力。

  把新思想作为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行动指南、推进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法宝,全面实施“政治理论强化工程”,先后开展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线上线下集中轮训,实现1800多名市管干部全覆盖,联合上海市委组织部共同举办上海—苏州推动金融创新协同助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专题研讨班,首次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基层干部培训试点城市并承办中组部示范班,举办“网上学习会”,建立“逢训必测”“在线月测”制度,帮助干部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坚持把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作为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牵头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配合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初心馆”,设立“党章学习日”,以“四围绕四提升”“四学四查四落实”“四贯穿四在前”“对标找差”专项行动等为抓手,有效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向经常性延伸。

  紧扣发展亟须提本增能,聚焦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打造“干将工程”教育品牌,完善党校集中培训、“菜单式”讲座、干部在线自学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健全干部任前考学、定期讲学、年度述学、日常督学制度,党员干部落实新理念、推动新发展的能力有效提升。深化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成立全省首家“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联盟,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党性教育体系格局。

严管厚爱 建强干部队伍

  干部有活力、敢担当,发展才有希望。5年来,全市组织系统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立足苏州发展实际,坚持把严格政治标准贯穿始终,把坚持事业为上贯穿始终,把激励担当作为贯穿始终,着力打造一支与苏州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导向决定方向,选人用人风气正,则人心齐、事业顺。坚决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深化推进经常性“政治体检”,全面开展“德”的正反向测评,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坚持实践实干实效,注重从基层一线、关键岗位选用干部,新一届县级市(区)党委领导班子中,具有镇(街道)党政正职经历的有52人,占比达53%。统筹推进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选树8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让实干者得实惠、受激励,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紧紧围绕市委“年轻化、专业化”要求,始终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全面实施四级梯队建设“3525”计划,全新出台更大力度培育优秀年轻干部“10条措施”,全方位打造比武、练兵、培优、护航、统配和监测“六大平台”,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攻坚专班”体系,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梯队结构进一步形成。紧扣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实施“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和“知名高校大学生来苏暑期实习”双计划,蓄足“双一流”高校人才“源头活水”。

  真诚关怀、真情关爱,以组织担当促进干部担当。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制定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创新出台激励干部担当“1+N”系列政策,集成推出56条激励措施,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最强信号。坚持“在岗使用就是最大激励”,全力推进干部跨部门、跨条块、跨领域大交流,率先破题推动沪苏干部跨区域交流任职。去年以来,近200名市管干部走上新岗位,有效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先锋引领 筑牢战斗堡垒

  苏州发展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5年来,全市组织系统聚焦市委工作大局,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统一,坚持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扎实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提升。

  制度最能管根本、管长远。坚持制度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全面提升组织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意见,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新时代新接力”工程。分领域织密制度网,在农村,大力实施“新时代美美乡村新接力”党建提升计划,积极推动先锋领航、千村振兴;在城市,全面落实城市基层党建“苏州会议”精神,及时出台“1+N”配套制度;在“两新”,突出“两个覆盖”,强化行业作用,构建起“一干十支”工作体系,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

  推动党建与发展同抓互促,大力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采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机关单位挂钩帮扶、村企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和新经济业态,2020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1053万元。聚焦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创新实施“党建惠企”专项行动,协同打造“苏州最舒心、党建最暖心”红色营商服务品牌,推出35类148项专项服务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700多个,用满满诚意激发企业十足干劲。

  坚持品牌引领,把特色做得更特,把优势做得更优。聚焦党建引领、服务聚心,全面推进“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建设,实现全市2780个党群服务中心全面达标,打造起“15分钟党建服务圈”,推动“海棠花红”成为苏州红色文化新名片。创新支部设置和活动方式,全面推行“行动支部”工作法,在行动一线建支部、让支部在一线行动,先后围绕“一带一路”、自贸片区建设、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新建“行动支部”5000多个,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广聚英才 积蓄发展优势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创新之要、发展之核。5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人才作为助力苏州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高端平台引聚高端人才,连续13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成为“立足苏州、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国际化招才引智品牌,累计引进人才项目7000多个。紧盯“综合更优”,先后推出人才新政4.0版、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形成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金字塔”人才政策体系。5年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04人、累计29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46人、居全国首位。

  坚持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不断筑牢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支撑。全市领军人才企业98%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三分之一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独角兽”培育企业的60%,20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集聚了81位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21位省“双创”人才、457位姑苏领军人才和近6万名创新人才,有力助推“一号产业”由“量变”向“质变”飞跃。

  突出以软治硬,打造“人到苏州才无忧”最优发展生态,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因“才”制宜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出台“人才金融10条”,设立5亿元“姑苏人才基金”,重磅推出5000万元最强“人才贷”,全力为人才企业发展护航。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人才乐居工程、海归子女学校、就医绿色通道等系列“组合拳”,让人才来苏创业舒心、生活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