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传承历史文化,他们都是黎里的守望者
来源: 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组织人事劳动局       发布时间:2021-07-15 18:09

     在黎里中学教书,我充其量是个古镇保护志愿者,保护古镇是我的职责所在。2007年,我退休了,又做回了一名志愿者。

——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李海珉

     文保工作责任重大,我能做的就是把革命烈士的故居保存下来,让后代学习参观。

——北厍办事处机关党支部党员吴勤林

     从爱好到责任,能够在有生之年为黎里古镇做一点事情,也是一件蛮好的事情。

——吴江区业余文保员平一德

     漫长岁月里,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但始终如一的是,他们有着同样的初心,都愿用一生的心血,去守望自己的故乡,将记录、推广、传承故乡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他是江南文化的传承者

     74岁的李海珉,目前是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柳亚子纪念馆的顾问。作为一名党龄超30年的老党员,他不但是黎里古镇保护的见证者,更是将黎里文化传播至全国和世界的推动者。

     1994年,李海珉成为柳亚子纪念馆馆员,潜心做文史研究,为申报历史文化名镇而努力着。2014年,黎里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十年如一日,李海珉每天8点到办公室,以退而不休的精神,冲在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在为游客讲解古镇的暗弄堂、缆船石、河埠头、名人乡贤时,始终激情昂扬的语气透露出他的坚持和刚毅。

     近30年用脚步丈量古镇版图的李海珉,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这些年,共出版《江南古镇》《南社文化》等古建文物、南社研究专著10部,编著9部,与人合著1部,共计约600万字。目前,李海珉正在为出版《古镇黎里》续编做着准备。

     续编全部写完要一百多万字,李海珉说,“我想把这个续编留给我的后人,留给既热爱文史,又钟情古镇保护,同时对黎里充满热爱的年轻人,相信在留住文化之魂、故乡之根这条道路上,他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他是历史文物的保护者

     吴勤林是北厍办事处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自2006年起,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临近退休的他仍然干劲十足,对自己肩负的工作也从不含糊。

     每隔十天,吴勤林就要出去巡查一次,对古建筑的完整度、古建筑周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同时,在极端天气前后不定期开展“前防、后查”工作。

     巡查工作日复一日,吴勤林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问题。北厍东胜村曾经有一座古桥胜秀桥,十几年前,村上整体拆迁,胜秀桥成为一座孤零零的旱桥。面对可能存在“化整为零、日探夜盗”的情况,吴勤林立刻召集村干部商量对策,并成立守护队进行日夜轮流守护。最终,古桥得以保留,他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

     “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保护文物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如今,吴勤林又挑起了保护张应春故居的重担。工作之余,他还会主动带领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知识,营造乡村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

他是古镇岁月的记录者

     在黎里古镇老街上,总能见到这样一位长者。他着一双布鞋,挂一身马甲,持一台相机,徜徉在廊棚下,穿梭于里弄间。他用相机拍摄着黎里古镇的一砖一瓦,记录着老街古建筑的岁月变迁。这样的记录,他持续了近10年。

     2012年,黎里古镇保护项目启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黎里人,平一德开始尝试记录古镇保护的点滴。他迎着晨辉、踩着夕照,一天又一天地用镜头“扫街”,老街的路不知走过了多少遍,举起镜头的动作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在“扫街”日常中,平一德时常会驻足停留,担当起“民间讲解员”,主动为身边的游客答疑解惑,并向他们介绍黎里古镇的悠久文化底蕴。

     这十年里,平一德所拍摄的照片达数万张、制作视频达上千个,并坚持将所拍所感上传至论坛及视频网站。

     “我希望黎里古镇带给游客的印象不仅仅是江南水乡小镇,更希望通过我的记录,用它温婉深厚的人文历史打动人、留住人。”平一德说着他摄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