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岁律更新。
2020年,写满奋斗,366天,平凡而精彩!
这一年,吴江区坚持和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着力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下面
小编用10个关键词
带您速览2020年全区机构编制工作
01 基层治理
坚持“党建”核心,强化“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一核四聚”基层治理新模式,基层“三整合”工作在全市率先基本完成。涉改镇(街道)综合设置8至9个职能机构,打造前后台模式和上下衔接体系,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探索基层站所属地化管理,严格落实“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转”,为镇(街道)平均增编28%,编制下沉力度位列全市第一。“三整合”改革经验做法被《苏州改革》推介;获评苏州市基层“三整合”改革经验做法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案例1个;获评2020年度吴江区改革创新“特别奖”三等奖。
02 国家战略
围绕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建立高规格的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前瞻性研究,推动创新政策落地生根,助推示范区一体化发展。调整设置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助力提升吴江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整合组建区水务服务中心,助力美丽湖泊群建设和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发挥吴江优秀教育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示范区教育协同发展,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教育综合改革。
03 民生保障
增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不断强化全区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明确苏州九院机构规格,新建区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八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加强教师人才引进招录和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保障力度。
04 全域覆盖
强化底线思维,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委会议事协调机制,调整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优化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机构设置,增加住建、交通、应急等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编制,各开发区(度假区)、镇(街道)安全监管执法机构实现全覆盖。
05 综合执法
针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执法队伍”的综合执法新模式,坚持区镇联动、多网融合,聚焦数据赋能、精准发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吴江区推行‘1+6+N’综合执法改革”获评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区委编办被表彰为2020年度苏州市“法治苏州”先进集体。
06 权责清单
按照“总体稳定、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度假区)和代管镇(街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编制权责清单,建立健全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开发区(度假区)和代管镇(街道)各自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行政效能。
07 刚性约束
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规范机构编制事项动议、论证程序,严格审签流程,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持续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实名制信息系统管理,完成与吴江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开展机构编制专项检查和责任审核,加强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日常管理、评估和结果运用,确保“三定”赋予的部门职能落到实处。
08 绩效管理
开展区级机关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绩效管理)考核和全区满意度测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安全生产、生态文明等重点工作、关键领域的考核力度。加强履职日常监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09 规范便捷
推行事业单位法人异常名录管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办理时间压缩96.67%,即办件占比达100%。完成全区425家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全年累计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和证书补领、换领397家,办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初领、变更、撤销和到期换证43家。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出台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三项制度”。
10 《条例》宣贯
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学习宣贯“四个一”系列活动。制作一部《条例》宣贯短片,发放《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等一批学习资料,在“海棠花红”党建阵地增设一块“聚焦法制观念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专版,组织开展一场《条例》专题学习和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