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桥村,位于吴江区桃源镇,东倚大运河、西靠258省道、南邻浙江乌镇景区、北濒G50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
人居环境整治战役打响以来,这个村级年收入不足25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花小钱办大事”,以绣花功夫扮靓九里颜值,既保留原生风貌、留住美丽乡愁,又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于今年位列吴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三甲,十一次荣登红榜,成为苏州市人居环境示范村。
没有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探寻“九里桥模式”的成功密码,党建引领无疑是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一条重要经验。
经验一:党建领航,为环境整治嵌入“红色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九里桥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列车上,党委书记是牵引的车头,党支部是行动的堡垒,党员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是不竭的动能。
为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九里桥村党委书记孙建明带领村干部、党支部各成员一起干,让党员融入到基层治理中,把责任压实到党员干部身上,党建引领的旗帜飘扬在乡村振兴的阵地上,推动各级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整合条线力量,建立“专办”督查推进。村干部会同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成立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小组,详细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制度的评分标准,在每月检查过后,村里都会召开工作调度会,分析每个扣分点,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确保党建引领方向不偏,实效过硬。
经验二:“党支部+”,打造环境整治的“红色引擎”
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前哨站点”。“党支部+”,就是以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强化,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避免环境整治“两张皮”“一阵风”。
一是 “党支部+党员”,焕发党员率先垂范的力量。今年修建的李家湾美丽菜园在整治前,大多是村民们的自留地,闲置在那里,像一块块膏药斑驳零乱。村干部先找老党员带头按照规划整理菜园,放出样子。于是,看到门口的景观焕然一新,其他村民的思想疙瘩迎刃而解,景观美化一下子全面推开。
二是“党支部+群众”,形成党群同心、同向新合力。九里桥村通过 “1+N”模式,织密乡村治理的网眼,发挥党支部和党员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组织优势,打通党群服务“最后一米”,形成党群齐心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和很多地方一样,九里桥村存留着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破旧不堪老平房。尽管有补偿政策,但村里老人忌讳拆旧房,对集中拆除十分抵制,导致上门的村干部连连碰壁。为此,孙建明带领5名村干部分片负责,联合党支部书记每天到村民家中沟通解释。于是,家住乌桥头自然村的沈祥源带头拆除了自家屋后约50平方米的破旧平房,复垦栽种上了黄瓜、丝瓜、长豇豆等农作物,绿意盎然的农家景代替了破砖旧瓦的“脏乱差”。在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的齐心协力下,短短三个月时间,村民对老旧危房的认识由“要我拆”逐渐变成了“我愿拆”。如今,全村经过前期排摸确定的37间共计1064平方米的危房全部得到拆除。
三是 “党支部+作用发挥”模式。给党支部赋能定责,打开实体功能建设新格局。今年69岁的沈大毛,家住九里桥村汪家港自然村,因双腿残疾无法正常劳动,膝下又无儿女,一直靠着低保维持生计。拮据的生活使得沈大毛无力承担房屋修缮的支出,住了40多年的土瓦房一到雨天就漏水,没有硬化的室内地面随之变得泥泞不堪,给本就行动不便的他造成不小的困扰。村里的党员齐上阵,让沈大毛家大变样:土瓦换成琉璃瓦不怕再漏雨,水泥浇筑的地面让轮椅行动起来更加方便,新的冲水马桶、淋浴设备使用起来也更顺手。据介绍,在九里桥村,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等,都发挥着带头作用。
经验三:三点一角,四位一体……打硬仗要有“硬着子”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也是检验农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孕育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着子”。一是“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九里桥村建立起“村干部+村民组长+保洁员+志愿者”的“四位一体”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不漏一户、不留死角。二是“三点一角”的攻坚谋略。对环境卫生整治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三点一角”(痛点、重点、难点、死角)集中攻坚,采取过硬措施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对主干道路两侧、农户房前屋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清理整顿,全面清理河湖塘沟渠漂浮物和障碍物,大力实施河道清淤整治,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三是“群众参与”的常态长效。以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为突破点,用村民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和推广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横幅等形式,引导村民主动开展环境管理,充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个人卫生习惯和整体文明程度。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九里桥村积极转化九里桥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使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力,将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推动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