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弦弓村学名“江村”,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长期社会调查的基地,是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近年来,江村传承和弘扬费老“志在富民”的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围绕“研学旅行、美美江村”主题,以江村文化园为核心,联动江村香青园与太湖蟹养殖示范园两大板块以及江村市集、江村文化礼堂、乡间民宿、美丽庭院等特色节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化研学特色的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小编带大家一起“云游”江村。
核心区域
江村文化园
江村文化园位于七都镇开弦弓村的中心,由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费达生江村陈列馆、孝通广场、景观池和碑廊六个部分组成,重点展现费孝通光辉的一生和他长期对江村进行追踪考察的历程和成果。设计上彰显人文理念,俯视是一个“人”字形,临水而建,有亲水平台走廊,充分体现费老脚踏实地躬身实践的工作作风和他与江村那种难于割舍的情怀。去年,纪念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走进馆中,重温费老走过的“江村路”,体会费老的“江村志”,每一次阅读、参观,总会生出不同的感触。粉墙黛瓦的江村文化园,散发着江南水乡特色与简洁大气的现代气息,主馆庄严肃穆,两个副馆生动而精致。人到了这里,瞬间就领悟了费老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真谛。2013年,江村文化园被命名为“中国社会学示范基地”。
两大板块
江村香青园
“江村香青园”生产基地立足本土农业产业阵地功能定位,分别设置蔬菜保供种植区、果蔬采摘区、江村娱乐区、休闲农乐区、产品加工区。通过对“庙港香青菜”渊源的整体提炼,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将规模香青菜基地创建为“生产布局优、设施水平高、科技能力强、质量控制严、市场流通畅、整体环境美”的高颜值、高内涵蔬菜生产基地,成为苏州现代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目前基地还在不断完善中。
太湖蟹养殖示范园
开弦弓村有个太湖蟹养殖示范园,那是太湖蟹“生活”的地方。近年来,七都镇有序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通过人工湿地等生态手段,改善周边景观环境,提升区域水质。通过高标准小型水产园建设,在开弦弓村打造集封闭式管理的生态养殖、成蟹产品可追溯、尾水净化处理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养殖示范园,以“公司+园区+农户”的经营模式,着力将示范园建设成为“绿色、生态、智能”的精品园。示范园已在规划设计中。
特色节点
江村市集
江村市集占地1400平方米,有近40家摊位,鲜肉、蔬菜、水果、卤味等一应俱全,可一站购齐肉菜果蔬。此外,江村市集里还有特产馆、手工铺,不仅可以买到“腌桂花”等七都特产,还可以感受传统“苏作硬木家具”“造船技艺”等传统手工工艺。
江村市集的功能形态和设计效果都与毗邻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形成紧密衔接。独特的木质长廊设计与风格鲜明的软装别致巧妙,将现代流畅与质朴自然相结合,展现出自然、简约、朴素的归本主义设计风格。江村市集通过专业化的规划设计,重组市场功能划分、摊位布局、交通路线等,将“鱼蚕之乡”的特色传达地生动鲜明,并从玩俗、玩味、玩趣三方面着手,打造一个趣味横生、充满烟火气息的市集,成为展现七都本地食材、美食、民俗风貌的绝佳图鉴。
江村文化礼堂
礼堂旧址建于1969年,曾经是村上的大会堂,2017年村集体租用修建江村文化礼堂,2019年修葺完成,2020年三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江村文化礼堂由中国乡建院专家设计,以温暖的原木色系与质朴清雅的当地建筑相融合,成为独具江村气质的网红打卡点。
礼堂既是集木偶昆曲场馆、农家书屋、乡村田野调查课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也是融道德讲堂、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活动、周末影院等党群活动于一身的多功能场馆。
江村文化弄堂
通过整理费老相关思想,开弦弓村以名人名言、经典事例为特色,形成了三条文化弄堂,分别是求知弄、富民弄和自觉弄,并保留了村庄的乡土风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弄堂的长度只有五六十米,随着房屋的扩建,弄堂的长度也得到了延伸。
小清河景观
费孝通先生养伤的时候曾沿着小清河进行社会调查,循着费老的足迹,村里修缮了小清河景观步道。步道长约300米,蜿蜒曲折,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小清河畔的惬意与宁静,也可以感受到乡村质朴的烟火气息。
墙绘“美丽小清河、勤劳江村人”和小清河遥相呼应,在江村桥的点缀下,步道也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感。
美丽庭院
走进开弦弓村,有一道让人留恋的景致,那便是一个个遍植花木的农家庭院。自成为吴江区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庭院”首批试点村以来,开弦弓村便努力推进“江村庭院革命”,通过开展动态评级、奖励绿植、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调动村民参与“庭院革命”的积极性,由点及面,辐射面不断扩大,村院面貌不断美化,逐步形成一道靓丽的江村风景。
乡间民宿
在开弦弓,有一个取名“足迹”的民宿与费老颇有渊源。据民宿老板周小芳介绍,费孝通先生来江村调研时曾多次居住在她家。现在的开弦弓村,经常会有大批学者前来调研,追寻费老的足迹。周小芳把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了民宿,取名“足迹”。民宿里还有两间特殊的房间,一间铺着老地板、摆着红木柜、樟木箱等20世纪60年代的“老物件”家具,里面还有费老曾经坐过的藤椅;另一间摆放着周小芳结婚时费老到访喝茶用的小方桌,老式电风扇、刷着黄漆的家具,仿佛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秋天。
在周小芳眼里,几十年前父辈和费老的意外“交集”,让自家的这栋三层小楼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如周小芳民宿大门旁墙上的那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