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区委十三届十九次全会上,区委书记李铭指出,要树立“争第一、创唯一”的目标追求。进一步传承“三大法宝”,弘扬新时代苏州精神,以提炼激扬吴江发展精神为各项工作赋能,以敢立“潮头浪尖”、敢到“中流击水”的奋进姿态,自加压力、挑战极限,坚决打破“舒适区”、冲出“安逸区”、勇闯“无人区”,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在本期“激扬吴江发展精神 赋能示范区建设”栏目中,吴江发展精神研究专班将带大家走进区教育局,了解他们是如何发挥C位引领作用,在跨省职业教育一体化这片“无人区”中实现全国首创。
吴江中专来了嘉善的学生
2020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吴江中专迎来了一位来自浙江省嘉善县的新生,他的名字叫王庆威,毕业于嘉善县陶庄中学,他幸运地成为了全国首批实现跨省域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之一。今年,青浦、吴江、嘉善的7所中职学校招收的跨省域的学生总共达到了37名,他们在一体化示范区的“朋友圈”内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中职教育资源。
而让这一全国首创得以实现的是一份重量级的文件。吴江发展精神研究专班人员从区教育局了解到,该文件就是2020年7月30日印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这份方案由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与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共同制定并联合发文。“方案中最实在的就是实现了示范区内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入学”,区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科长吴高富介绍说。
方案明确,统一示范区内职业院校招生录取,示范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生入学,示范区内7所中职学校(青浦3所、吴江2所、嘉善2所)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宣传、统一录取手续。示范区内高职院校根据政策对示范区内高中阶段教育开放招生,两省一市指定相关高职院校与示范区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办学。
实现全国首创他们只用了10个月
职教一体化平台得益于三地职教协同发展良好的基础。据悉,去年9月,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教育部门就联合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方案》,方案里协同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建立互动机制、加强学校共建、共同举办职教活动周等等。吴高富坦言,联盟的合作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当时没有想到能实现异地招生。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到示范区调研,提出可以从职业教育突破,示范区要建立职教一体化平台,示范区执委会就把这项工作纳入了2020年工作计划中,并且明确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省教育厅把跨地区的招生录取纳入了建设职教一体化平台的重点。
作为具体落实这项工作的主体,区教育局发挥了“C位中的C位”的作用,主动与青浦、嘉善教育局沟通,协商操作细节,为方案起草提供蓝本。这项工作在国内并无先例可循,区教育局不断地跟青浦、嘉善方面以及相关的学校联系沟通、碰头开会,通过执委会和省教育厅解决了统一招生政策、统一学籍管理、统一专业规划等难题,设想从提出到落地最终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
合力打造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协作典范
尽管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刚刚起步,但已经获得了全国的关注,央视、文汇、澎湃新闻、东方网、新华网等媒体作了报道。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正组织研究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四市职教协同发展,9月21日,组织专家组专程赴吴江进行学习考察。吴高富说,相信示范区的经验将会对他们有所启发,职业教育一体化对三地学校招生、产业发展都有益处,对于优化资源、解决企业招工、学生就业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方案明确,职教一体化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合力打造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协作典范,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
“比如模具制造这个专业人才就比较紧缺,所以我们把它拿出来放进异地招生专业目录中。”吴江中专副校长陈海说,“此外,我们还拿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两个五年一贯制大专专业,这些专业也是学校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方案也明确,中期的目标要实现示范区中职学校专业统一设置,根据招生情况、产业趋势、行业重点和企业重点确定各校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保留专业和弱化调整专业清单。
陈海表示,吴江中专与亨通、通鼎、联通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近期又与嘉善的华航科技公司达成合作,能够为示范区内的学生提供就业的优质平台。
在上了近一个月的课以后,来自嘉善的新生王庆威也很快适应了在吴江的学习生活,他觉得学校的硬件设施、实训场地、校企通道都非常好,交通也非常便利,周末的时候他甚至能够直接坐公交车回到嘉善。对于吴江的印象,他也觉得不错,未来有可能的话他将留在吴江工作。
专家点评
率先形成“接地气”的创新机制
吴江教育传来捷报。区教育局联合示范区同行,以勇闯“无人区”的奋进姿态,在跨省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中实现了全国首创,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形成了在招生政策、学籍管理、专业规划等方面的“三统一”创新机制。
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吴江各条战线勇于发挥“C位引领”作用,类似于职业教育一体化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机制也层出不穷。它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百姓能认同。职教一体化属于示范区内的公共服务,跨省域的学生在专业选择、工作就业等方面能实实在在享受到实惠,带来“获得感”,如此创新机制,自然会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同和拥护。
二是优势会放大。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同质化,而是通过区域合作,把各自的优势放大,把特色做亮,更好地激活示范区内的强大活力和发展空间,从而获得“溢出效应”。
三是实践有基础。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机制,关键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吴江制造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集团化办学上取得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一系列优势为职教一体化平台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