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首页 > 区级机关 > 正文
今天,吴江区“三整合”改革评估工作全域收官!
来源: 区委编办       发布时间:2020-08-21 19:41

    8月19日至21日,由市委编办委托的华东政法大学评估组,对我区同里镇、松陵街道、江陵街道、横扇街道、八坼街道5个涉改镇(街道)开展集中评估。至此,我区“三整合”改革评估工作全域收官。

    评估组通过听取汇报、案例检查、台账查阅、实地考察、随机访谈、电话调查、问卷测评等方式,全面评估“1+4”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评估组认为我区各涉改镇(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整合资源,特色鲜明,改革落地成效明显;坚持需求导向、用户思维,精确布局,审批服务体系更加便民利民;坚持数字赋能,上下贯通,智慧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有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三整合”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吴江区积极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精准赋权、流程再造、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为重点的“一核四聚”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释放基层活力,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核心,夯实改革根基

    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深入开展“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推动基层党建网和治理网双网融合,打造“太湖红帆”“红动震泽”“桃源红”等“一镇一品”党建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和工作职责等基本规范和办事指南,落实基层党建责任清单。

    加强党员“领头雁”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职业年金制度。加大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培养选拔和激励保障力度,打通职业发展渠道,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聚焦“赋权减负”,科学规范定责

    审慎精准赋权。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结合镇(街道)工作实际,将基层需要的31项审批服务类、572项行政处罚类事项依法赋予镇(街道),切实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动态调整清单。对赋权事项承接能力开展评估,并逐步对赋权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将不适宜下放基层的权限回归区级机关。

    科学规范明责。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制定镇(街道)机构设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事项准入清单,厘清区级部门和镇(街道)间的职责边界,着力解决基层“权小责大”问题,将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聚力“流程再造”,实现扁平高效

    机构设置扁平精干。综合设置8至9个职能机构,不下设科室,明确岗位管理。镇属事业单位优化整合后不实际运转,职责与相关职能机构整合归并。改革后,各镇(街道)机构平均精简53%。  

    “前后台”模式运行顺畅。各涉改镇(街道)均单独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为民服务中心)两个“前台”,以及“大党建、大经济、大建设、大治理”等综合“后台”部门。理顺“前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工作关系,提升运行效能。

    “上下衔接”体系协同高效。健全“一对多”“多对一”工作机制,完善区、镇(街道)两级之间指导监督、工作会商、信息互通、联动协作模式。优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切实发挥“1+1>2”的效应,构建简约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

    聚合“资源下沉”,激发治理动能

    推动人员编制下沉,破解基层力量不足。按照“应下尽下”的原则,下沉基层编制数366名,同步划转工作人员,基层平均增编28%,确保“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有效充实基层一线力量。

    推动财力资产下沉,增强基层运转动力。通过专项或一般性转移支付形式支持乡镇发展及财力平衡。基层站所属地化管理后,相关资产和人员经费划转给基层,确保“费随事转”。

    推动便民服务下沉,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镇(街道)、村(社区)均成立为民(便民)服务中心,加快推进“一门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形成覆盖全域的“零距离服务圈”,提升服务效能和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聚集“系统集成”,提升治理能力

    区镇联动,打造两级指挥平台。依托“智慧吴江”建设,打造区、镇(街道)一体化指挥平台。区级统筹开发1+5基础模块,镇(街道)打造“太湖保护、乡村治理、水乡森林、智慧养老、古镇旅游”等个性模块,推动数据资源横向协同、上下贯通。

    多网融合,完善综合性网格。按照全要素网格总体格局,整合一张综合网格。依托“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行“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协调联动,推进标准化执法。将规范的执法文书、执法流程等纳入一体化指挥平台,推动审批服务、网格管理、综合执法相关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用数据智能化、集成化推动执法标准化,提升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