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乡村位于桃源镇的东北部,2003年由原富乡村、永宁村和高路村三村合并而成。本世纪初,这个村还是扶贫村,2003年时,村里除了两家酒厂几乎什么都没有,村不富、村民收入也不高。富乡村,是怎样在不到20年时间里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乡”呢?
党员带头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富乡村转身的第一步。2006年,富乡村投入2万元,组织修缮了通往当时永宁小学的水泥路;投入5万元完成了原永宁村老村部到液化气站路段1400平方米柏油路面的铺筑;村里还出资3万元左右对全村低洼不平的道路以及村里的3座危桥进行了修补。
2008年,富乡村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当时村里的139名党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根据发展规划,修路必然会征用一部分农田,那时,苗木市场正当红火,虽然补偿款很丰厚,但不少村民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此时,11名党员站出来,他们带头清了自家田里的苗木。庞金虎就是其中一名党员,家里3亩多田里种的香樟树苗已手腕粗细了,原本总收益有2万多元,可他知道,如果他不带头,村民们是不会信服的,在11名党员的带动下,征用事务稳步推行。
继完成富乡工业集中区“两纵两横”水泥道路的修筑后,村里又启动2条村道的建设。截至2011年底,富乡村共修建水泥道路1783.1米、面积达5084.3平方米;道砟路453米、土方面积1528立方米。
党建引领全面富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富乡村不断丰富党建引领“富乡”路的内涵,努力打造绿色发展之乡,让村民的“口袋”富起来。
党建引领,富脑袋。富乡村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村民“知行合一”。组织党员们到村里的党员中心户家里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为富乡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开设阅读角,提供报刊、杂志,供村民学习使用。在重视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同时,富乡村努力引导村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富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乡风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给村民的闲暇时光增添光彩。
党建引领,富福袋。尽管富乡逐渐富了起来,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不足,富乡村也在逐步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富乡村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民生实事,为了解决富乡村及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题,总投资670多万元的富乡幼儿园启动建设,让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共同获得优质教育福利。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富乡村以党建为引领打响富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成立村干部攻坚工作小组,组织村干部挂钩指导重点自然村,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享受美好环境带来的福利……在党建引领下,富乡村正走在全面富乡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