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一直奋战在化纤新材料研发和企业管理第一线,率领团队在技术攻关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加速度”,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本期“跟党圆梦”系列报道带大家了解张叶兴在化纤新材料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探索。
张叶兴是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化纤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25年。25年来,他一直奋战在化纤新材料研发和企业管理第一线,率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
作为主要参与者和带领人,张叶兴助推国望高科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生产基地、供应商和生产商。公司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纺织技术创新奖、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以及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奖等多项含金量十足的“大奖”。
从业以来,张叶兴立足本职、放眼全国、紧盯国际产业发展动向,和生产研发团队不断进取、攻坚克难,创造了诸多行业记录。其中,打破国外公司对于PTT聚合生产技术的垄断,是国望高科发展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PTT聚合生产技术一直被美国壳牌公司和杜邦公司所垄断。而经由该技术生产的PTT功能性纤维,综合了多种化纤的优良性能,拥有锦纶的柔软、腈纶的蓬松、涤纶的抗污以及接近氨纶的弹性恢复能力,被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聚酯品种,也是未来聚酯纤维的重要替代产品。
时任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叶兴,敏锐捕捉到PTT功能性纤维的广阔市场前景,他迅速协助集团领导进行决策,率先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生产线,实现国内化纤行业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但在当时,PTT原料只能向杜邦公司采购。垄断格局的打破,也让杜邦公司在原料供应上采取限制,挤压盛虹的市场份额。
张叶兴意识到,要摆脱国内企业被“卡脖子”的处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聚合技术和生产能力,要靠自己解决原料问题。2008年,盛虹开始与国内院校和设计公司合作,进行PTT聚合技术的研究。研发遇到了许多难点,其中最难的是催化剂的稳定性。因为催化剂抗水解能力差,酯化过程中容易水解,而水解后性能就会失效。经过数月的努力,研发团队终于攻克这一难题,为后续研发奠定了基础,也极大鼓舞了研发人员的士气。
这以后,聚合速度及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副反应的控制及副产物处理、PTT结晶速率的调控等一系列难题先后被攻克。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万吨/年PTT及改性PTT生产线终于建成,其PTT聚酯切片的主要物理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色相明显优于壳牌和杜邦产品,为我国先进功能性纤维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科技攻关道路上,张叶兴和生产研发团队始终保持着“加速度”。2017年,作为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和团队主持承担了《生物基PTT纤维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研究过程中,张叶兴带领团队攻克了全产业链绿色关键技术难题,以生物基PTT纤维领军企业和团体为依托,建立了化纤产品绿色设计体系,从源头对产品加工进行绿色设计,为化纤企业提供绿色设计服务。同时,还编制了生物基PTT纤维绿色产品评价评级标准,很好地引领了生物聚酯行业提升绿色设计能力和产品绿色化。
“纤维是纺织产业链的源头,只要纤维和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创立相互促进,就能从源头上提升整体产业链价值,撬动整个纺织产业链深入转型升级。”在张叶兴看来,持续推动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既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事业。把众多优秀纤维企业的好产品、好理念展现出来,提升中国化纤的整体形象,为中国化纤行业领先国际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是他作为一名“探路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