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穿村而过,南村河道像张弓,北村河道像支箭,这便是费孝通先生笔下著名的“江村”——七都镇开弦弓村,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它总是一如既往地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重要窗口。
这次吴江区能政善政中青班和年轻干部专题研修班的全体学员,连续利用两天时间,来到开弦弓村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走入老百姓家中丈量“乡情”,用心去倾听江村发展的故事,谋划乡村振兴的未来。
这次高能带感的走访,都聊些啥?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经济新业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话题,年轻干部与村民围桌共谈,访乡情,明村情,通社情。通过一线走访,增进年轻干部与基层群众的情感,提高做基层工作的能力。
七都镇开弦弓村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东南岸,南靠沪苏浙高速公路,东跨苏震桃一级公路,庙震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2001年行政区辖调整由原开弦弓村和西草田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农田2985亩,25个村民小组,农户747户,常住人口2859人。近年来,开弦弓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试点垃圾分类,创新美丽庭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村是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如今的开弦弓村,90%的农田流转用于养蟹,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与周边乡村比较,没有了原先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走访中,不少村民告诉学员,因为池塘养殖等原因,河水逐渐变浑,“希望小清河能够恢复到小时候的样子。”几次谈话中,学员们收集到了很多类似的诉求。
老百姓所需,正是我们所为。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老重点围绕土地资源利用和村民致富模式展开调查研究。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学员们决定从水质检测,闸口管理等方面入手,围绕做好水文章,重点研究如何引导村民参与江村文化研学旅游产业发展。
探索农村经济新业态
开弦弓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和水产养殖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农村电商、民宿经济、生态养殖的鲜活典例。学员们通过集中座谈、入户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江村新业态,收集“富民增收”锦囊妙计。
学员们来到90后创业青年姚凌超经营的网店,了解到开弦弓村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为电商模式集成加工、缝纫、整烫、打包功能奠定良好基础。学员们还走访了开办“足迹民宿”的周小芳家,养殖大闸蟹的王银妹家,详细了解农村电商、民宿联盟、生态农产品发展计划和存在困难,并向村民介绍创业优惠、奖励扶持政策。
学员们一致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挖掘江村文化内涵,支持打造村级强势产业品牌,协助整合创业青年资源,拓宽新业态产品的销售渠道。
着力协调问题矛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是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为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污水有序排放,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有些村民心里却成了烦心事。
通过面对面交流,年轻干部找到了部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原因,比如:选址存在矛盾、工期缓慢影响日常生活、施工中造成自来水管破损未及时修复、直接在道路中拌水泥造成安全出行困难等问题。
收集到的问题将体现在最终的调研报告中,也提醒青年干部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细节上的疏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只有多走、多看、多问、多沟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才能把好事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真正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汲取先贤精神力量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员们参观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详细了解费老江村调研的历史。在一张张社会调查图片和一份份学术成果面前,学员们频频驻足思考,深刻感悟费老“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精神,并从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初心力量。
这次走访效果怎样?听大家说!
此次走访调研开弦弓村,让学员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基层、熟悉基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绽放青春、勇挑重担,推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与吴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在脚步丈量民情中践行初心,努力实现干部培养与发展质效的“双赢”。
“身段低了,方式变了,和老百姓的心就近了。”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班长杜宇亮说,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很接地气。在他眼中,这次走访调研既走出了思考乡村振兴的感觉,也走出了服务农村百姓的感情,是引领年轻干部积极向上的“催化剂”。
“采用实地研究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聚焦发展难题,深入与当地百姓、村干部面对面地接触、实打实地访谈,虽是一面之缘,却在共系江村发展的心情中深化了彼此的沟通。” 年轻干部专题研修班班长万凌云说,走访的目的就是看现场、摸实情、提对策,打通联系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江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