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吴江,是费孝通的家乡,也是他“志在富民”思想和“小城镇”发展理论的孕育发源地和样本区。改革开放以来,吴江以“富民”为价值引领,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我国城乡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率先走出城乡一体发展的特色之路。
“志在富民”引领城乡共享发展——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回眸
——城镇组团发展 激活城乡板块空间
吴江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吴江独特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吴江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约每5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小城镇之间平均相隔6~10公里。1983年,在“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上,费孝通先生将吴江小城镇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五类:有以农副产品和工业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震泽镇,有作为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集散地的盛泽镇,有作为政治中心的松陵镇,有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的同里镇,有作为水陆交通中心的平望镇。
上世纪80年代,吴江整体上形成以松陵、盛泽、平望、震泽、芦墟、黎里、同里7大县属镇为第一层级,以横扇、八坼、铜罗等公社镇为第二层级以及分布在各乡镇下的大队镇为第三层级的小城镇组团发展模式。各小城镇因地制宜,顺应时势,在城市工业和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大力发展社队工业,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的特色路子,形成独具一格的“一镇一品”发展局面,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推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8年,吴江随苏州一起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吴江沿着城镇组团发展的路子,不断推动城镇板块空间再优化。2011年,吴江整合原松陵、横扇两镇资源,设立滨湖新城;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2013年吴江形成太湖新城(松陵镇)、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区镇合一”四大主战场。2019年,进一步优化调整为黎里、盛泽、七都、桃源、震泽、平望、同里7个镇和松陵、江陵、横扇、八坼4个街道,各板块空间更具活力,基础设施高效配置,城镇组团式发展进入新局面。
——创建卫生城市 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1992年,吴江撤县设市,提出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当时的松陵镇和盛泽镇为主,“城镇带乡镇,乡镇带农村”,全面提升城乡生活环境。
然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市民看不懂红绿灯、走路不分左右道、随手丢弃垃圾袋,甚至当时的吴江连一个像样的自来水厂和垃圾处理厂都没有,远达不到标准,一切都要从基础抓起。
“我们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通过创建来更好地改善整体环境,规范市民卫生行为,提升城市品质才是最主要的。”原吴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莹介绍,从一开始,吴江就定下了“城乡联动”的工作思路。创建卫生城市,不只是城市要创建,农村环境卫生同样要重视,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不能落下农村。
除了全覆盖式的工作落实,针对重点单位、必查单位和治理难点,相关部门还开展了一对一重点指导和入户指导工作。“创建不是简单的搞卫生,一定要有全面科学的指导。在每次开会前,相关部门负责人都要做一份健康知识考卷,领导先弄懂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张莹说,在全面细致的安排下,创建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全国卫生城市创建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不推诿塞责,大家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有河必有路,有路必有绿,有绿必有景”,用硬件带动软件、软件促进硬件。随后,在吴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标准化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投用,沿街设置的公共垃圾桶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民逐渐养成垃圾入桶、遵守交通规则等良好习惯,实现农民—居民—市民的转变,城市品位大大提升。“出去旅游回来,还是觉得我们吴江好,干净又漂亮。”张莹仍然记得当年群众对她说过的这句话。
1996年,吴江获评“全国卫生城市”;1997年,吴江获评国家级卫生城市。
——东太湖综合整治 碧波荡漾扮靓吴江
吴江东太湖湖岸线从松陵姚家庄村之北与吴中区交界处起,经松陵、菀坪、横扇、庙港到七都薛埠村与浙江湖州交界处止,总长约50千米。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年间,东太湖沿线村庄居民多以种植水稻、围垦养殖等为生。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大面积的围垦与围网养殖,严重破坏了太湖原有生态,造成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加速了湖泊淤积和沼泽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2008年10月,吴江东太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主要包括退渔还湖、退垦还湖(堤线调整)、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清淤及生态修复五大部分,总投资39.8亿元。同期,相关的移民安置工程启动,整治范围内的村庄居民统一安置到幸福苑、富贵苑、吉祥苑等现代化城市小区,2200户农民变成了市民。
经过4年的整治,东太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站在湖边是看不到东太湖的,现在满眼都是碧波荡漾。”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太湖新城)建设局副局长胡迎东说,吴江由此“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多的是与生态景观、城市景观相融合,旨在还东太湖水清岸绿的原貌,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胡迎东说。
近年来,太湖新城科创园等科技创新基地入驻,多个商业综合体正式营业,作为东太湖CBD城市绿肺的苏州湾体育公园、东太湖生态园建成开放,东太湖周边业态逐渐丰富,人民期盼已久的百里风光带即将呈现,东太湖正蝶变为宜居乐居的 “美丽苏州湾”。
——城乡保障并轨 富民强村群众受益
吴江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保障“三大并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1993年,吴江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0年,吴江在全省率先进行扩面,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纳入职工养老保险;
2004年,吴江率先试点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结合的制度模式,鼓励引导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同步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到龄可以领取养老待遇;
2006年,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改革;
2009年,吴江探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推动农保参保人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置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获得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2010年,吴江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行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2012年,吴江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整合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吴江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全面并轨;
截至2019年底,吴江的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基本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480元/月、1943元/月、995元/月;
2020年,吴江社保体系全面融入苏州。
……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也实现较快发展。自1997年开始,吴江开展对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工作,实施“三年强村计划”“五年倍增计划”,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增长。位于盛泽镇的黄家溪村是吴江“富民强村”的典型之一。黄家溪村曾是盛泽镇排名倒数的薄弱村。2008年,黄家溪村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通过成立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建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举措,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成为百姓富裕、村容美丽的“千万元”村。
目前,吴江已建立城乡一体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9年12月底,吴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6.04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18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参保人数7.9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8万人。同时,通过“三置换”“三大合作”,吴江农民变身“市民”“股民”,工资、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等,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7,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地区之一。
——专家点评
城乡一体 吴江实践 原吴江日报社副总编辑 杨晓容:
家乡先贤,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一生关注乡土,研究乡土,1948年所著《乡土中国》成为认识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之作。他对城乡割裂的二元社会,有很多精辟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见解。
在费老观察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城乡二元对立甚至是割裂的,乡村对于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和科学,实际上是不需要,也无法得到。城市越发展,农村越凋敝。费老希望,文化和科技尽快下乡,弥补城乡裂痕。
就是在改革开放前,吴江的城乡二元社会也是非常明显的,农村不断地供养城市,城市很少反哺农村。多少农家子弟要想跳出农门,只有当兵或考大学,其它的途径几乎没有,一张城市户口无比金贵。
经过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吴江的干部群众大胆创新,多种探索,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吴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发展: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居民享有共同的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城乡一体的吴江实践,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上接天线,更有浓厚的吴江特色,下接地气。这种吴江特色是吴江干群创新探索精神的回馈,更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在全面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吴江的城乡一体发展将会有新的风景,这既是费老终身的追求,也是吴江人民的共同愿望。
探寻“富民”之路 再燃创业激情 区委党校副科级干部 肖耀良: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希望为农民富足、农村兴旺、中国强盛做点实事。”费老先生的“志在富民”思想在他的家乡正在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吴江人在“富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从乡村工业(苏南模式)起步,到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众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吴江企业连续多年占据了中国企业500强4席,世界500强1席,闯出了一条具有吴江特色、彰显吴江精神、基于吴江创造的富民之路。
与此同时,吴江的城市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落后的散集乡镇,到城镇组团式发展,到镇区合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打造了活力四射的现代都市,生态优美的乐居之城。吴江人也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身份的华丽转身……
费老学术所追求的“志在富民”思想,已深深融入了吴江人民的血液,浸润到每个人的细胞,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激情中。在当今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里,“富民”思想必将进一步助推并加快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开启新时代吴江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