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3月16日 星期日
首页 > 主题讨论 > 正文
深度报道丨开放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吴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探源
来源: 吴江发展精神研究专班、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0-06-12 18:36

    编者按:自“研究提炼吴江发展精神、再燃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以来,吴江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经历了一场头脑“大风暴”,围绕主题开展了大讨论。在梳理征集的“吴江发展精神”材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吴江民营经济”“长三角一体化”等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这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工作对吴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无形中丰富着吴江发展精神的内涵。

    为进一步挖掘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故事,让吴江广大党员群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吴江发展历程,进一步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再燃激情,汇聚起“两勇一快”磅礴力量,即日起,“吴江党建”将转载吴江发展精神研究专班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吴江发展精神”系列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吴江开放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吴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探源

    夺第一不易,保第一更难。改革开放以来,吴江曾连续13年实现外贸收购额全省第一,创造了吴江外贸的辉煌时刻,也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挂上一块牌子,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吴江开发区一班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一片空地上崛起的千亿级电子资讯产业集群,见证了吴江开放开发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

    不放过一个大项目,不错过一次好机遇,高起点上再出发,开放型经济在一次次优化调整中提档升级,也让吴江成为一方常葆活力的创业天堂。

    ——争得了 第一 守得住唯一

    外贸十三连冠赢得金色名片

    “1982年,当时的吴江县实现外贸收购额1.1481亿元,首次夺得全省县(市)级外贸第一。1985年我到外贸公司当总经理时,已经是‘三连冠’了,为了保住这张‘金色名片’,我被扳牢10年。”原吴江市政协副主席钱文炳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钱文炳谈起这段经历依然兴致盎然、神采奕奕。据他介绍,为了保住这个第一,三任书记对此非常重视,当时的县主要领导还曾带28辆车奔波1000多公里参加广交会,现场从后备厢里拿出产品摆摊,推销吴江的丝绸、兔毛、医用手套等特色产品。为了满足国外客商的需求,吴江的丝绸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纷纷引进日本喷水、喷气和意大利剑杆等国际先进织机,让吴江成为全国丝绸纺织产业无梭化率最高的地区。在八连冠、十连冠时期,吴江与周边县市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当时的主要领导为了防止虚报数据,要求每个部门负责人在报表上签字。最激烈的一次与第二名的收购额只有0.32亿元的差距。在外贸收购额不列入省级统计和考核评比后,吴江还三年保持领先。

    正是十三连冠争第一的过程,让吴江的丝绸产业进入鼎盛时期,拓展了民营企业家的国际视野,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提升了国际形象,也奠定了吴江开放发展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资企业大量入驻,吴江民营企业的出口额稳步提升,进出口产品更加多元化,2004年,吴江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2011年,吴江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2019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458.5亿元。

    ——挂牌就是出征 起跑就是冲刺

    白手起家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

    1992年,当时吴江市委、市政府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和周边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建立吴江经济开发区。1993年,吴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13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当时的开发区只是挂了一个牌子,借住履泰桥附近原粮食局的办公场地,一没钱二没人,招到项目后用地要靠乡镇。”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杜建华介绍,成立初期的开发区既没有新加坡工业园区那样强大的体制保障,也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待遇比所有区镇都差,当时作为项目部部长的杜建华一年工资要比在乡镇工作时还低。

    挂牌就是出征,挂图就是作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一班人开始艰苦创业,瞄准台湾电脑及周边产业转移的商机,将IT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当时招商非常辛苦,不仅要通过多种渠道打探客商信息,千方百计获得考察人员电话,有时还要做“地下工作者”,甚至到客商所住的宾馆里蹲点守候。”杜建华介绍,招商人员是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客商考察一般都在周末,白天接待客商,晚上梳理项目和制作项目审批材料,有时一天要接待客商十来批次,至今他仍保持着24小时开机和“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工作习惯。开发区当时仅有一辆商务车,有时一天要跑三趟虹桥机场。

    正是凭着这股艰苦创业、自强自立的韧劲和亲商安商的热情服务,吴江处于长三角核心的区位优势和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逐渐得到台商认可。1994年,为落户苏州高新区的台湾明基电脑公司配套的14家台资电子信息企业集中落户吴江经济开发区,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吴江的集聚。杜建华介绍,产业认知度、项目决策时间进度、办事廉政系数都是招商环境的“硬指标”,为了保证客商安心,开发区形成主要领导冲在一线、亲自招商、直接谈判的传统,为了加强对电脑及周边产品的了解,他们专门买来电脑拆开,要求招商人员熟悉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瞄准每个零部件的全球前十的生产商招商。针对台资企业转移到大陆的发展趋势,开发区专门确立了吸引台资的开发战略和“上门亲商”“以台引台”的招商策略。2001年6月,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发布了一项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的调查报告,吴江获得了“双料冠军”,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最佳、投资风险最低的地区之一。2002年起,吴江开发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吴江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电子资讯产业很快跻身千亿级。

    据区商务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吴江累计批准设立4004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611亿美元,合同外资266亿美元,实际运营外资企业超1500家,实际使用外资140亿美元,吴江已成为全国外资使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与最强者争 与最好者比

    抢抓战略叠加机遇优化产业结构

    2007年,全球领先的多元化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英格索兰正式落户吴江开发区。英格索兰的入驻,成为吴江开发区10年引进100家欧美企业集群的开端。到2014年底,吴江开发区欧美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100家,平均亩均税收超60万元。

    杜建华告诉记者,原来大家对吴江开发区有两个90%的印象,即90%是电子企业、90%是台资企业,当时党工委、管委会重新定位吴江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一致确立了招商引资的目光转向欧美,瞄准机械装备的龙头企业,优化“2+4”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力争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同时,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开发等产业依托吴江首个科技创业园的设立,逐步集聚成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吴江开发区又把国内关键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目标,2015年起,京东方智慧产业基地项目一期等相继建成投产。据区商务局统计,到目前为止,吴江已经拥有英格索兰、卡特彼勒、GS等近20家世界500强企业,128家美国、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等地上市上柜企业,30多家国内主板上市企业在吴江布局生产研发基地。

    借助外资企业的集聚,吴江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民营企业也学习外资企业的管理营销、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成功经验,迅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发展起来的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有效拓展了城市空间,产城融合加速,充分展现了吴江的现代都市形象。

    回望发展历程,谋划新思路,擘画新蓝图,激情再燃烧。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让吴江处于再次腾飞的风口。前不久,区委、区政府印发《吴江区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制定了六个方面30条政策举措,推动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吴江将找准开放新坐标,拓展开放新领域,丰富开放新内涵,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方向,不断攀高比强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建设新时代“乐居之城”。

    ——专家点评

    练好“内功”再出发 区档案局原局长 沈卫新:

    改革开放40多年,吴江由改革而兴,因开放而盛。从外贸收购额夺取省内“十三连冠”,到庞山湖沼泽地上成长起具有“千亿能级”的国家级开发区,从民营企业的丝织小厂,到恒力集团“世界500强”的诞生,吴江的一切繁荣进步,都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吴江人民的开拓奋进。

    开放创新,是时代主题,也是一座城市发展之魂、活力之源。作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务必以开放的心态,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开放再出发,永攀新高峰,“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抖擞精神,练好“内功”。当下吴江,练好“内功”的着力点,大致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国际视野,做好示范区的规划,完成示范区的答卷,打响示范区的品牌;二是招商引资唱新曲,以大项目、好项目,做强产业底板、补足产业短板、做专产业长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使吴江的发展环境成为吸引全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吴江历来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垂虹桥畔,曾经有过一座屹立八百多年的“三高祠”,春秋越国的范蠡、西晋时期的吴江人张翰、唐代太湖之滨的陆龟蒙,三位高士志存高远,都因事业有成,但却“以退为进”,并与吴江这块热土交集而受到一起祭祀。吴地以越相范蠡为榜样,视范蠡为商圣,历来争议之声不断,但更显吴人之包容和自信。

    在开放再出发的今天,融合协作,共创未来,日益成为共识,倡导和传承一种“开明睿智,和气生财”的发展精神,同样是一种“内功”的磨炼。

    奋斗成就开放大格局 原吴江市商务局副主任科员 陆南强:

    吴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紧盯目标,上下联动,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的奋斗史。从以丝毛草皮等初级农副产品出口为主的外贸收购十三连冠,到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多品种,多元化,多渠道自营出口,完美完成了外贸出口主体的转换。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自由远航,为吴江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吴江又大力吸引外资,从开始的引进港澳资金,到大力接纳台湾电子资讯企业转移,一直到紧盯欧美大企业、世界五百强,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彰显了各级领导和开放型经济战线干部职工的清晰发展思路和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

    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又推动和促进了机关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从外出招商引资到完善投资环境,改变机关作风,简化审批程序,树立亲商理念,实现了吴江开放型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