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研究提炼吴江发展精神、再燃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以来,吴江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经历了一场头脑“大风暴”,围绕主题开展了大讨论。在梳理征集的“吴江发展精神”材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吴江民营经济”“长三角一体化”等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这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工作对吴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无形中丰富着吴江发展精神的内涵。
为进一步挖掘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故事,让吴江广大党员群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吴江发展历程,进一步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再燃激情,汇聚起“两勇一快”磅礴力量,即日起,“吴江党建”将转载吴江发展精神研究专班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吴江发展精神”系列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吴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就是“吴江民营经济”,这六个字已经成为吴江这个城市的印记,在吴江人民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在吴江这片热土上,如今民营企业的总数已超7.2万家,注册资本超4000亿元,贡献了约60%的GDP、70%的税收、80%的专利授权数和70%的就业岗位,涌现出了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等优秀的民营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的数量曾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县(区)级首位,恒力集团更是跻身世界500强之列。
回望过去,26年前,恒力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只不过是一个拥有100多台织机的小厂;29年前,亨通集团的前身七都通信电缆厂终于在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中筹建起来了。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伴随着这些优秀企业的成长,吴江的民营经济也从“草根”长成“参天大树”,一跃成为了全省的“领头羊”。
为什么是吴江?何以一跃成为“领头羊”?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吴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王剑云的帮助下,试图重绘吴江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带您重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星火燎原,“草根工业”点亮“富民”之路 (上世纪50年代~1977年)
几百年前的明代,黄家溪的几位织工正站在桥边等待机户雇用,这一幕生动场景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市场经济、丝绸工业的萌芽出现。上世纪20年代,费达生在吴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村办股份制企业——开弦弓丝厂,当地农民打破个体经营的传统,走上了集体经营的道路。在开弦弓村保存至今的“股单证”见证了这一富民先驱之举。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吴江乡镇工业才开始真正的破土萌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吴江人民已有了切身的体悟,粮食生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生活富裕,必须要搞多种经营甚至工业。这种想法与1957年费孝通二访江村时看到农民收入甚少,生活困苦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他认为,农民仅靠种好田粮食增产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农村副业和乡村工业”,以工哺农,以发展农村副业来致富农民。
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规模小、设备差、技术水平低,尽管初创时期的乡镇工业足够“草根”,但在费孝通眼里,他们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且一定能发展壮大。
勤劳勇敢的吴江人民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呵护着星星点点的乡镇工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点亮了一条令后人惊叹的“富民”之路。
据统计数据显示,1958年,吴江全县有乡办工业企业、镇办工业企业、手工业企业共计498家,涉及纺织、服装、造纸、食品、家具、铁木竹农具、化工、建材等多个行业,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为986.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3%。到1975年,全县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626家,年产值达3126万元。
“一镇一品”,决策智慧铸就“黄金时代” (1978年~1997年)
星火燎原,如费孝通的远见卓识,乡镇工业终于迎来属于它自己的“黄金时代”。
城市大工业的联营、对市场紧缺物资的组织生产,让乡镇工业在1978年达到了空前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为1186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达28.9%。
1982年开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乡镇工业的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吴江的乡镇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积淀,乡镇工业积累起来的家底愈加丰厚。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人们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通过加大投入、结构调整,乡镇工业赶上了一轮发展崛起的高潮,其中不少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让吴江的决策者对乡镇工业的进一步“谋篇布局”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根据不同的地方优势,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吴江23个乡镇普遍培育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如盛泽的丝绸、七都的电缆、菀坪的缝纫机、桃源的服装产业等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当时江苏全省重点培育的20个产业集群中,吴江就占了6个。
事实证明,这是吴江决策者的智慧,“一镇一品”不仅成为后来吴江民营经济的品牌,更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97年底,丝绸轻纺、通信电缆、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在乡镇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80%。
三资(制)改革,思想解放跑出“吴江速度” (1997年~2006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吴江的乡镇工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乡镇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运行机制已严重束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企业利润下滑、亏损增加、产权模糊等一系列问题接连浮现,改革改制已迫在眉睫。但怎么改?这是当时摆在吴江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彼时,一墙之隔的浙江,在经济活动中已经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而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毫无疑问受到了“温州模式”的巨大冲击。1997年10月~2000年底,吴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充分调研后,从实际出发,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资、加快企业改制”的“三资(制)”发展思路,大大激发了蕴藏在民间的社会生产力。
据统计,三年时间中,市属企业改制120多家,乡镇企业改制近2000家。此后,从2001年至2005年,吴江又花五年时间全面推进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劳动关系的全面置换工作,妥善地解决了集体企业老职工与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改制之后的吴江民营经济,彻底挣脱束缚,在“敢为人先 实干拼搏”的企业领导者的带领下,吴江的民营经济当仁不让,一跃成为了全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
2002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到吴江考察时特别提到了“吴江速度”,在实现“两个率先”、打造“吴江速度”的号召下,以实施民营经济“超越计划”为抓手,吴江的民营经济又兴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鹰翔集团董事长徐关祥决定投资20万吨直熔纺化纤原料项目,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恒力、盛虹、新民等一批化纤项目纷纷上马,拉动了一批民营企业驶上快车道。与徐关祥一样,民营企业中涌现出陈建华、缪汉根、崔根良等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
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07年~至今)
依托上世纪90年代“一镇一品”的出色工业布局以及“吴江速度”带来的发展成果,在两轮民营经济“超越计划”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吴江的民营经济规模、社会贡献、品质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以丝绸纺织、光电缆、装备制造为支柱的集群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等矛盾也接踵而来。
吴江决策者深知,要继续怀抱民营经济“富民”的初心,必须调结构,走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行业要么转型,要么退出。2013年,吴江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精准掌握企业运营状态和产出效益,科学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土地存量的不断优化,吴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智能工业,同时有针对性地扶持装备制造业等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产业,民营企业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后起之秀”成长起来了,如迈为、赛伍、凯伦等企业相继成为上市公司,如今吴江已有18家企业成功在境内外上市、54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与此同时,老牌企业如恒力、盛虹、亨通等相继走出吴江,恒力在大连、盛虹在连云港大手笔投资,整合产业链资源,进入上游石化领域,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亨通集团加快产业国际化布局,在欧洲、南美、南非、南亚、东南亚等创建11家产业基地,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吴江又迎来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历史机遇、重大利好,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全力抢抓发展机遇,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遣队”、勇做民营经济“领头羊”,要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更加鲜明的导向,推动民营经济再次腾飞、再攀高峰。
吴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已然清晰。吴江的民营企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在鲈乡大地上继续奔跑,不断巩固吴江民营经济“领头羊”地位。
——专家点评
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徐枫
吴江民营经济,曾让专注于“江村调查”的吴江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草根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吴江民营经济内生活力不断增强,勇当全省“领头羊”,吴江也成为传承和弘扬费老“志在富民”思想的鲜活样本。代代相传的民营企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弘扬了渊源有自的吴江地域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吴江发展精神,她滋育着吴江的生命力、催生着吴江的凝聚力、激发着吴江的创造力、培植着吴江的竞争力,激励着吴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时期不断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随着新时代吴江再掀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热潮,并提出“两勇一快”的目标定位后,吴江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独特的发展精神的支撑。为此,在丰富发展原有吴江精神的同时,从民营经济发展轨迹中寻觅、概括、提炼新时代吴江发展精神需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同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根基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底蕴相结合;二是必须同民营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背景相结合;三是必须同民营经济新时代“实业报国”“主业立企”发展的步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用发展精神教育吴江人民、熏陶吴江人民、鼓舞吴江人民、引领吴江人民,进一步激发吴江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能力,推动吴江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奋力书写吴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勇当全省民营经济发展 “领头羊”:吴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王剑云
吴江发展民营经济一直处于江苏省“领头羊”的地位。吴江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早,得益于地方党政领导思想解放,以实事求是精神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国有集体企业所有制改制实践。
吴江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得益于吴江深厚的乡镇工业基础,吴江乡镇工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大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永鼎集团、鹰翔集团、艺龙集团已成为全国性标杆企业。
吴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绩斐然,得益于吴江企业家精神,在吴江企业家身上体现的崇文厚德的用人之道,精明勤劳的创业之道,坚毅励强的发展之道,诚信务实的经商之道,温良谦和的为人之道,企业家精神是吴江发展精神的支柱。
吴江民营经济20多年来始终能保持领头羊地位,得益于科技创新为先导,不断学先进,瞄准产业技术制高点,始终做好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两件大事,科技创新使吴江民营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产业集群上跃上产业升级新台阶,占领市场竞争新高地。
吴江民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亨通、恒力、盛虹等大企业将迈入国际跨国大公司行列,丝绸纺织、光电通讯、装备制造产业会上升为世界级知名的产业集群,智能化大数据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一大批中小企业将成为吴江民营经济新的增长极。吴江民营经济将在工业革命4.0新时代中继续当好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