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体制造业更是吴江经济发展的“支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吴江作为“苏南模式”演变转型的先行军,先后发展了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光电缆等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全省县域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区工信局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又紧贴当下吴江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请听来自他们的“吴江发展精神”前沿分析:
为进一步开展好全市“弘扬三大法宝、再创火红年代”主题实践活动和全区“研究提炼吴江发展精神、再燃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主题党日活动,根据区委部署安排,近日,区工信局机关党支部通过党小组集中学习、支委会主题研讨、支部全体党员“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下面,小编也为大家精心采访了几名工信局党员干部,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区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云根:吴江模式
吴江发展精神,是蕴藏在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并与之一起培育、塑造和升华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积淀。
吴江模式,既代表了一种“苏南模式”现存保留最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兼有上海的创造力和浙江的活力,其最大特质是敢于创新,勇于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勇立时代潮头。一路走来,吴江不断扶优做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吴江速度”充分展示了民营经济“领头羊”的实力担当;又代表了一种像肖水根、顾云奎、徐关祥、崔根良、陈建华以及“创二代”们在内的一批批民营企业家深耕主业、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和坚韧、务实、勤勉的品质。
吴江模式,既是党员干部们以人民利益出发,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团结一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争先进位、抢抓机遇的主人翁姿态攻坚克难的奋斗缩影;又是吴江广大人民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各自的领域内自强不息,在各自的小家庭里孝老爱亲、睦邻友好的“点点星光”。
吴江模式,既是在社会基层治理、民生就业保障、文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发展等领域的协调共融与发放创新;也是吴江全社会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过程中对创新的鼓励,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开放和对新思想、新浪潮的包容。
这些,成就了今天的“吴江模式”,也凝聚成“吴江发展精神”!
区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周敏杰:吴江速度
从吴江经济发展脉络来看,90年代末经济总量在苏州地区虽排在张家港、常熟、昆山之后,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经济特色之鲜明,在整个苏南都显得非常突出,是吴江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打造的一种“吴江速度”。吴江作为苏州南部门户,东邻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直辖市、南接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这样的区位使得吴江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充满着一种强烈的致富愿望、赶超意识和创新精神。“吴江速度”,既是一条内外资双轮驱动、实事求是的特色发展之路,更是一种吴江人勇于开拓、务实创新、主动对标、勇于攀登的“吴江发展精神”。
区工信局办公室主任 顾春华:崇文、融合、创新、包容、致远、拼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吴江地处太湖之滨,“水乡泽国”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吴江的发展与水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水文化”特征——有容乃大、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水,有柔的特性,孕育了吴江人沉稳、务实、大气的处事风格和诚实质朴的待人之道;同时,水也有大浪在前、澎湃激荡的特性,不论是老一辈企业家肖水根、顾云奎、徐关祥、姚德荣还是新一代企业家崔根良、陈建华、缪汉根等人,身上都有一股不畏难、不服输、勇攀登的干劲,他们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家扎根吴江、做实主业、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种“崇文、融合、创新、包容、致远、拼搏”的吴江发展精神,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区工信局节能科科长 戚震环:低调、务实、坚韧
吴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企业家们埋头创业、改革创新、不畏险难的奋斗史。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身处水乡的吴江人,身上沿袭了水那种“滴水穿石”的韧性,能够沉下心思考和探索,但同时也不失水的张力,每一次都能厚积薄发,在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一次又一次超越。正是一批批企业家这种“功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才推动了吴江民营经济成为全省的“领头羊”。
区工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李阳:思想放开,敢闯敢试;行动放手,改革求变;政策放宽,惠民富企;人才放活,海纳百川
吴江发展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探索出了“自力更生、壮大民资”“引进外资、激发活力”“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注重民生、惠民富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步形成了“四放”精神:
思想放开,敢闯敢试——从吴江经济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吴江人在每个历史节点上都能主动解放思想,吸纳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自强不息、大胆探索契合自己产业特点的经济发展路径。
行动放手,改革求变——吴江实现了从农业县迈进经济强县(区),从人民生活基本温饱迈进高水平全面小康继而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蜕变,离不开敢为人先、求实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改革实践。
政策放宽,惠民富企——从“一产”到“三产”,从经济建设到社会治理,从政府服务到营商环境,从城乡均衡发展到人民普遍富裕,吴江在各个领域都大胆改革创新,积极营造宽松、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公平、正义的营商环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辐射每一个人。
人才放活,海纳百川——在吴江的风土人情中,市民虽以土著为主,但兼收并蓄,吸纳了各方来客;干部队伍、企业人才五湖四海皆有,“新吴江人“正挥洒着青春和激情建设这块热土。
区工信局企业服务科科长 范燕萍:“冒”速度、“茂”速度、“帽”速度
吴江,作为江苏“南大门”,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吴江民营企业家绘就了吴江民营经济全省“领头羊”鲜明底色。由此,结合“吴江速度”,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吴江发展精神”:
一是吴江“冒”速度,吴江民营经济改制以来,汲取了沪、苏、浙和环太湖流域的养分,始终勤恳务实、辛勤耕耘,犹似竹子,用多年的时间扎根,一旦破土,只用6周时间便可高耸如云。冒,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优良品质。
二是吴江“茂”速度,喷薄总在积蓄后,吴江民营经济领跑全省,由“草根”变“大树”。茂,是一种蓬勃发展的精神气质。
三是吴江“帽”速度,犹似戴帽子的优秀演员,带什么帽唱什么戏,体现在吴江和快速发展的舞台相“融”,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相“融”,守好本位、潜心发展。帽,是一种“C”位角色担当的坚定本质。
区工信局办公室科员 金圣悦:取势、明道、优术
用《道德经》里的六个字来概括“吴江发展精神”比较贴切:
取势,既是顺势而为,更是立足当前、引领未来趋势的决心。就如蓝书记在去年调研吴江时提出的四个“融”字,吴江要巧妙取势、主动融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明道,前面几位同志都提到了“水的精神”,我认为就是吴江发展之道。既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坚韧,又有奔腾入海、以柔克刚的气度,用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活水润泽百业。
优术,则是不断优化能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升级方法策略、夯实基础架构,再结合吴江优势和吴江特色,不断实践突破,找到最适合吴江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