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走出特色党建之路
来源:
《人民日报》2008年7月13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08-07-14 16:22
7月10日,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道互助西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文琴组织主题为“我为奥运加油”的“党员活动日”,190多名党员主动组成志愿者队,巡逻、护绿,让社区平安和谐。
近年来,天津市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把“强组织、强班子、强队伍,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创先进、当先锋”(简称 “强基创先”)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强调,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越是在天津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常委会定期研究基层党建,每年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同部署安排,同明确任务,同监督检查。如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得到加强。
堡垒、旗帜和力量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津各条战线的党组织迅速集结抢险队和突击队,包括医疗防疫、公安消防、地震监测、房屋安全鉴定、电力抢修、通讯保障、环境监测、心理援助、过渡安置房建设、重建规划等43支队伍疾驰灾区,总人数达6000多人,其中党员1770名,建立了70个临时党组织。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种力量。天津援川医疗救援队总队长、 临时党总支书记申长虹满怀深情讲述身边党员白衣战士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灾区,是共产党员冒着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带头进入震裂的手术室做手术;是共产党员在余震中,以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是共产党员主动请缨,挺进重灾区最偏远的地域。
天津市公安局有3支队伍在地震灾区展开救援。“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救援一线常常听到的话语。天津特警到达灾区的当天,克服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大雨连绵等种种困难,在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救援伤者24名,解救受困群众160名。天津消防官兵11个昼夜救助被困群众1万余人,走访排险1254户,抢出粮食90吨及其它物资,被誉为“抗震铁军”。
危难时刻尽显共产党人本色。从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到下岗职工、农民、自由职业者,全市党员主动交纳1.25亿元“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强基创先”工程的实施成效经受住了特大灾害的考验。
主线、抓手和目标
2004年7月,天津市委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实施了“强基创先”工程,分类确定了国企、农村、街道社区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2006年下半年,天津市委结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党建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实施“强基创先”工程的要求、任务和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宝坻区新开口镇党委实行“六步决策法”,把村里新上经济项目、村庄规划、宅基地发放、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14项重大事务按照民主决策的六个步骤实施,增强了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民主管理的水平。
南开区坚持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群、党小组建在楼门,211个社区建立了750个楼栋党支部、2045个楼门党小组,密织社区的党组织网络。民营高科技企业天士力集团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中高级科技管理人员中党员已占1/4。
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史莲喜介绍说,几年来,天津逐步探索出以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强基创先”工程为总抓手,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目标,具有天津特色的党建之路。
重点、难点和创新
和平区服务业比较发达,区委采取挂靠建、依托建、独立建、联合建等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新经济及新社会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57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选派14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先建立工、团组织,再及时建立党组织。
天津在实施“强基创先”工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审视和谋划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全市大力推进市级有关系统包区县,系统所属部门、单位和重点企业包乡镇村制度,以140个经济相对落后、工作基础薄弱的村为重点,从领导班子、人才队伍以及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各方面帮扶,使各类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
全市农村每年倒排10%左右的相对后进村,采取区县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乡镇干部、有关部门包村、选派干部驻村任职、富裕村与后进村结对子的综合治理措施,促其转化。
为解决村级党组织欠缺活动场所问题,天津市区县投入近8000万元,至今年年底前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06个,将惠及全市农村。
村干部的薪酬曾让基层头疼不已。天津去年起推行村干部定岗定薪,把村干部的工资统一纳入到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因需设岗,因岗定责,因责考绩,因绩取酬。全市每年用于支付村干部工资的财政投入达到2.25亿元,健全了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了村级组织基础。
近年来,天津市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把“强组织、强班子、强队伍,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创先进、当先锋”(简称 “强基创先”)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强调,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越是在天津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常委会定期研究基层党建,每年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同部署安排,同明确任务,同监督检查。如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得到加强。
堡垒、旗帜和力量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津各条战线的党组织迅速集结抢险队和突击队,包括医疗防疫、公安消防、地震监测、房屋安全鉴定、电力抢修、通讯保障、环境监测、心理援助、过渡安置房建设、重建规划等43支队伍疾驰灾区,总人数达6000多人,其中党员1770名,建立了70个临时党组织。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种力量。天津援川医疗救援队总队长、 临时党总支书记申长虹满怀深情讲述身边党员白衣战士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灾区,是共产党员冒着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带头进入震裂的手术室做手术;是共产党员在余震中,以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是共产党员主动请缨,挺进重灾区最偏远的地域。
天津市公安局有3支队伍在地震灾区展开救援。“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救援一线常常听到的话语。天津特警到达灾区的当天,克服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大雨连绵等种种困难,在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救援伤者24名,解救受困群众160名。天津消防官兵11个昼夜救助被困群众1万余人,走访排险1254户,抢出粮食90吨及其它物资,被誉为“抗震铁军”。
危难时刻尽显共产党人本色。从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到下岗职工、农民、自由职业者,全市党员主动交纳1.25亿元“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强基创先”工程的实施成效经受住了特大灾害的考验。
主线、抓手和目标
2004年7月,天津市委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实施了“强基创先”工程,分类确定了国企、农村、街道社区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2006年下半年,天津市委结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党建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实施“强基创先”工程的要求、任务和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宝坻区新开口镇党委实行“六步决策法”,把村里新上经济项目、村庄规划、宅基地发放、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14项重大事务按照民主决策的六个步骤实施,增强了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民主管理的水平。
南开区坚持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群、党小组建在楼门,211个社区建立了750个楼栋党支部、2045个楼门党小组,密织社区的党组织网络。民营高科技企业天士力集团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中高级科技管理人员中党员已占1/4。
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史莲喜介绍说,几年来,天津逐步探索出以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强基创先”工程为总抓手,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目标,具有天津特色的党建之路。
重点、难点和创新
和平区服务业比较发达,区委采取挂靠建、依托建、独立建、联合建等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新经济及新社会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57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选派14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先建立工、团组织,再及时建立党组织。
天津在实施“强基创先”工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审视和谋划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全市大力推进市级有关系统包区县,系统所属部门、单位和重点企业包乡镇村制度,以140个经济相对落后、工作基础薄弱的村为重点,从领导班子、人才队伍以及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各方面帮扶,使各类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
全市农村每年倒排10%左右的相对后进村,采取区县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乡镇干部、有关部门包村、选派干部驻村任职、富裕村与后进村结对子的综合治理措施,促其转化。
为解决村级党组织欠缺活动场所问题,天津市区县投入近8000万元,至今年年底前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06个,将惠及全市农村。
村干部的薪酬曾让基层头疼不已。天津去年起推行村干部定岗定薪,把村干部的工资统一纳入到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因需设岗,因岗定责,因责考绩,因绩取酬。全市每年用于支付村干部工资的财政投入达到2.25亿元,健全了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了村级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