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 > 主题讨论 > 正文
吴江发展精神大家谈丨听这群“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年轻干部怎么说
来源: 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先锋小组”       发布时间:2020-05-10 18:01

    编者按: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进入全面施工期。作为苏州对接上海的南大门,吴江在发展中一直积极争取上海优质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排头兵的角色。吴江全域纳入示范区建设,是吴江发展的全新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为了探寻吴江发展精神的内在,更好的以吴江发展精神为指引,在一体化的历史机遇用一体化的意识、一盘棋的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吴江派驻干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探讨,深挖吴江发展历史,结合在示范区执委会工作近半年工作经历,撰写了本文。

    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需要有发达的经济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涵养和卓越的精神引领。“吴江发展精神”,正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吴江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在创造丰硕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吴江特色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品质的提炼与结晶。作为苏州对接上海的南大门,吴江在发展中一直积极争取上海优质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排头兵的角色。吴江发展精神既是一种内在精神,也是为吴江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全体党员干部的缩影。

    ——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的开拓者:201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布《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大量纺纱企业奔赴新疆。吴江震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沈耀华带领全公司员工,依靠这些年在粘胶纺纱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提出了最合适的规划,与中泰集团强强联合,在库尔勒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上马200万锭粘胶纺纱项目。2017年底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各类高品质纱线30万吨,年产值50亿元,成为国内顶尖、全球领先的粘胶纱生产基地;

    “2009 年考虑进军非洲,2013 年在非洲扎根设厂,2018 年产值能达到 3 亿元。”这是吴江奥林特工艺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盛新江对公司非洲业务拓展的路线图。凭借当地的优惠政策和廉价的人力成本,吴江奥林特工艺品有限公司精准发力,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专注生产阿拉伯头巾,实现了从“蒙头赚钱”到“交融共赢”的转变,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奥林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敢踏出国门,进入非洲市场。从最初的利用廉价资源到共赢的战略合作,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到互融的产业文化交流,奥林特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合作倡议。

    ——激情燃烧坚韧不拔的奋斗者:“要致富先修路”。318国道吴江段全长52.26公里,是吴江的第一条国道,也是连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东西向的重要陆上通道。它的前身是青平公路和平南公路。修建前,路面狭窄、路况差,遇到两车会车时,还要让一让,坐上车一路颠簸,从北厍到吴江20多公里的距离,常常就要花费半天的时间。老百姓口中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形象反映了当时道路等级低、路况差等情况。当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心按照一级公路标准修建318国道,但面对5个多亿的工程预算下启动资金就只有1000万元的窘境,毅然选择中外合资方式弥补资金短缺。通过不断地向上争取,中外合资手续办了下来,一下子为工程筹得了3000万美元,近一半的费用得到了解决。经过三年基本无休的日夜奋战,1997年5月,318国道吴江段终于竣工通车。通车后,老百姓深刻感受到“路修好了,到哪里都方便,吴江都好像变小了”,同时,318国道吴江段的建成通车,也给沿线乡镇与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拼抢实干融合发展的示范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起家的永鼎是一家乡镇企业,没有多少人才,大学生更是奇缺。公司创始人、原永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顾云奎深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把目光投射到大上海,瞄准国有企业“挖”人。为了请到国内先进技术代表上海光电缆工程师韦祖国当“星期天工程师”,顾云奎特意从镇政府借了司机,开着当时厂里唯一的一辆小轿车,专程接韦祖国到芦墟。韦祖国给永鼎公司带来了巨变。每到周日,他就到厂里开课,为工人们普及电缆的基本知识、工艺参数和使用设备的情况,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1997年永鼎在上交所上市,并一举创造了多个“第一”:全国通信光缆电缆行业首家A股上市企业;全国仅有几家上市乡镇企业中唯一的光缆电缆股票;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全国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申购资金第一个超过千亿元的上市企业;江苏省第一支乡镇企业上市股票。

    ——创新发展对标世界的远望者:2010年,恒力已是国内化纤巨头,涤纶长丝的产能稳居全球第一。然而为了摆脱生产原料PTA掌握在他人之手的困境局面,不服输的陈建华决定:向上游石化产业挺进!他带领恒力,创下了令业界称奇的速度:2年建成当时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2019年3月24日,该项目打通了生产全流程。这意味着,“原油—芳烃—PTA—聚酯—民用丝及工业丝”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每年将有450万吨的PX通过管道,直供恒力PTA工厂。在此之前,全国PX年产量只有1300万吨。仅此一个项目,就使我国PX总产能提高30%以上!19个月的建设周期,也刷新了全球石化行业的最快纪录。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强“风口”,要以吴江发展精神为指引,在一体化的历史机遇用一体化的意识、一盘棋的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对标找差距,发挥长处补短板,实现吴江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要以“拓荒牛”的劲头大胆闯、大胆试,才能“犁”出更多新经验、新范例。示范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国务院批复的示范区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可以在地方试点的,一体化示范区要集中落实、率先突破,进行系统集成,两省一市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均可在一体化示范区推广分享。面对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发展的新要求,绝不能用老思想、老办法来想问题、办事情,要时刻怀着趟新路、出新策、用新招的勇气,理解好、学习透、研究通政策精神。

    ——要以“窜天猴”的冲劲多努力、多争取,才能“攀”来更多新政策、新试点。示范区执委会的定位,始终是示范区内两区一县向上争取政策、试点的“登云梯”。比如执委会近期将梳理需要两省一市人大立法授权的事项,积极为示范区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立法授权事项。吴江相关部门,可以从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梳理需要两省一市人大立法授权的事项,积极向执委会反馈,并沟通争取;吴江水资源丰富,涉及太湖、太浦河、元荡等,根据理事会工作安排,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即将启动,该项工作对吴江的绿色发展之路将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可以提前谋划研究,为执委会的调研提出合理建议。

    ——要以“领头羊”的自信勇争先、不懈怠,才能“跑”出更高的加速度、推背感。吴江历来有江苏省“民营经济领头羊”的美誉。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蓝绍敏书记要求,助推吴江的民营企业始终保持争第一、当标杆的豪情和气魄,争做全国第一、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行业“龙头”和标准制定者。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示范区金融16条政策中“鼓励符合条件的设立专业子公司”,也为苏州银行、苏州农商行等拓展专业理财经营领域,在吴江设立专业理财业务公司提供了途径。示范区执委会扫清相关发展障碍,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更良好的发展环境,更需要吴江民营企业抛开杂念、摒弃顾虑、一门心思向前冲。

    ——要以“白龙马”的忠贞俯下身、献青春,才能“取”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满足感的真经。民生改善无止境,要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必须通过示范区建设来引领和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同加大投入、深度融合、互认共享,积极探索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公共服务,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高的效率。吴江人民对上海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要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主动对接,加大对上海顶尖卫生教育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努力打造“星期天工程师”2.0版本,为吴江的社会事业纳入新的强心剂,推上新的台阶。

    ——要以“园艺师”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才能“修”出生态筑底、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要把“水文章”做好、做活,以“一河三湖”为重点,大力推进周边及沿岸地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整治;积极探索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拓展边界水环境、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快探索建立跨区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要注重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绿色生态上挖掘潜力、捕捉机遇,努力探索做强集体经济的“绿色”新路径。

    娄勤俭书记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上提出,“把示范区建设成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耀眼明珠。”吴江必须以此作为“定盘星”,积极借鉴国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打破行政壁垒,淡化区域观念,既要干好“自己的事”,也要做好“我们的事”,还要帮好“邻居的事”。政策赋能要聚焦打造世界最佳市场环境这个强大磁场,凡是有利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示范区战略定位的都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努力形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最强磁场。同时,一体化发展要彰显既有特色优势这个宝贵基础,紧紧依托示范区独特区位、水乡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着力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大都市圈,做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大文章。

    作者:高柳一、姜志双、沈永飞、范立、高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