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盐城:创出“党建富民”新模式
来源: 《新华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08-06-19 08:45
  5月22日下午4点钟,天气特别热。响水县小尖镇郭庄蔬菜合作社的辛大海特别高兴,他正从大棚里摘下一担西瓜往销售点挑去。他告诉笔者,今年种了20多亩大棚西瓜。感谢合作社党支部前几天请来了扬州大学的教授,教授看了大棚西瓜后说,只要控制好大棚的温度,丰收肯定没问题。
  辛大海所说的合作社党支部,是近年来盐城市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工作的成果。
  今年4月9日,在盐城市射阳县召开的“党支部+合作社”研讨会上,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蔡长水教授评价说:盐城市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通过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是一个改革创新、致富百姓的崭新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受市场影响,蚕茧价格下跌,东台市富安镇不少桑农把大批桑园毁掉了。镇党委感到,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于是,他们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全国人大代表、富安茧丝绸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卢克松在2007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分社”为题,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他们走出一条“新丝绸之路”的模式,温总理当即予以肯定,并亲笔批示:“方向是正确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近日,笔者在富安茧丝绸合作社采访。卢克松介绍说,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目前,该合作社全年收购蚕茧约18万担2.2亿元,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
  党组织与经济组织融合所产生的致富农民的优势,引起广泛关注。去年7月1日,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后,盐城市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的党建富民模式。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同为民教授评价说:这一源于实践的新模式,符合党的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在全国有普遍借鉴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成为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在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笔者看到了一张信用合作联社阳光授信公示。在公示额度之内,农民不要任何担保手续,即可从信用社拿到贷款,第一批156户总额度是800多万元,不少农户都有5万到1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兼东平农机合作社支部书记刘锦杭说:“第二批还有200多户。信用社为什么能给农户这样的信用额度?就是因为我们有党支部+合作社这个组织在做后盾。党支部有政治信誉,合作社有经济实力,有了这两样,信用社放贷就放心了。”
  该村7组21岁的徐文华,正准备驾驶自己的一台收割机赴湖北帮人收割。他说:“多亏了合作社党支部的帮助,自己才能摆脱困境。”因父亲患白血病,徐文华家欠下大笔债务。本村东平农机合作社党支部主动找到他,帮他到信用社贷款,购买了一台价值13万元的二手收割机。徐文华经过去年和今年外出帮人收割,估计到明年就可以还清家中债务,并对致富前景充满希望。
  唐玉花是射阳县爱民米业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和合作社理事长。为帮助更多农民在闯荡市场中富裕起来,她利用合作社的利益纽带和党支部的政治信誉,连结规模经营大户458户,签订合作协议的农民达5万多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省属农场、周边县市近40万粮农。目前,合作社年产优质“射阳大米”20多万吨,年收储粮食30多万吨的规模。
  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章大李介绍说: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这一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好党组织优势,带领群众,特别是带领那些弱势群体共同致富。到今年6月中旬,全市1541个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1263个,对少数暂时还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合作社,全部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