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智造”有了“红色引擎”
来源:
《苏州日报》2016年7月8日04版
发布时间:2016-07-08 21:14
偌大的一个工厂,鲜有工人的身影。安静的车间里醒目的是机器上一个个印有鲜红党旗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标志。这是“七一”前夕记者在盛虹集团旗下的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党建生产力魅力无限!”盛虹集团党委副书记高苏健感叹说,党建也是生产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生产力的关键,企业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效益倍增。
“无人工厂”遍插党员先锋旗
一锭锭银色的丝饼整齐地摆放在卷绕机上,智能运输车通过轨道来回运转,将丝饼分批装载至摇臂机器人处,摇臂机器人再将丝饼卸下装箱……
这是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除了轻微的机器运转声,车间里空空荡荡,鲜有工人身影。但,“无人车间”并不沉闷,一个个印有鲜红党旗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标志,让这个智能车间生动起来。
高苏健介绍说,公司经过创新发展,如今已完全改变传统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智能化、全自动化,从智能装备应用、车间设备联网,到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物料的配送、车间环境的监控,以及后续的产品信息追溯、资源能源消耗等等,均实现了信息智能化。
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盛虹集团总工程师梅锋说,企业通过创新发展,不仅改善了纤维品质、提高了差别化率,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作业的精准性。仅以机器换人、导入物联网技术一项为例,智能化项目年均就能节约成本1500万元,一条生产线节省用工127人,用工率减少34%,故障率减少55.9%,人员单产提升29.8%,产能提升33.06%。
真正的“秘密武器”,就在那些印有鲜红党旗的小标志上。“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党建+’可以激活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苏健说。
2004年7月1日,盛虹集团党委正式成立。最初,集团总共只有86名党员。能否把这些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盛虹集团在生产一线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项目……党员们发挥先锋引领和旗帜作用。
董永强,一名普通党员。在集团党委开展的“党员献计”活动,他建议,将热电厂大功率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管道输送至盛虹科技供化纤生产所用。相比过去,电动压缩机能够节能10%左右,达到了资源优化、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近年来,像董永强这般将“金点子”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的党员骨干人才、先进典型在盛虹集团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集团共有22名业务出色、作风优良的党员被评为“党员先锋岗”,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集团各板块的生产建设出谋划策。
党员冲锋在前从零开始的研发获得成功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壮大都是与时代同行的壮美诗篇。走进吴江的民营企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这些企业家们共同的话题。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来都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着。怎么凝心聚力?“党建强,企业才更强!”有着38年党龄的崔根良,用寥寥几字说尽了企业的成功之道。今年4月20日,中宣部授予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走进亨通集团,最醒目的牌子,是悬挂于车间的“党员示范岗”;最敬业的团队,是“党员责任区”。集团每年评选的各类优秀工作者,党员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集团各级管理岗位,党员占比高达八成。崔根良形象地打了个比方:“黄沙、石子、水泥、钢筋,没有水,粘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才能把它们变成坚固的混凝土。党建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党建就是生产力!”
光棒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过去,我国90%以上依赖进口,这也带来广大光纤用户的高额负担。2006年,亨通投入6亿元实施光棒研发项目。一切只能从零开始,200多名研发人员在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屡试屡败、屡败屡试。4年后的一个清晨,崔根良接到了研发成功的喜讯。陈明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一名共产党员。他说,“如果没有党员冲锋在前,如果党员没有发挥模范作用,这个项目不可能这么快完成”。
建厂之初,亨通只有3名党员;如今,党员已有1000多名。对于这个我国光纤通信领域领军企业来说,党员群体已是最宝贵的品牌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抓好党建就能掌好舵把好航向。一个架构,雷打不动——无论是下属子公司,还是驻外办事处、研发生产机构,都需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让党组织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2012年,埃及政局动荡,欧美企业纷纷撤离,但亨通办事处在党支部带领下坚守岗位,一年后,亨通集团成为埃及电信市场的中国唯一光纤供应商;一个班子,同频共振——在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生产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如今,集团下属子公司法人代表或总经理是党员的全部兼任党支部书记,管理层、业务能手、岗位标兵等担任支部委员占比85%,经理层中党员比例超过70%。一个目标,同向跨越——集团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党委会、董事会联席会议集体商议决定。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亨通喊出“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口号,目前亨通已签订“一带一路”合同近8000万美元,成为国家战略当之无愧的“先锋”。
“融入式党建”吴江“智造”的“红色引擎”
吴江,曾以“日产万匹,衣被天下”名震江南。而今,这里已汇聚起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线缆和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江苏民营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一个更新的目标,令人振奋。在刚刚吹响的“十三五”转型升级新号角里,吴江人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实施智能工业行动计划,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吴江区委、区政府注重牢牢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突出服务导向,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吴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沈震松介绍说,“四个融入”,是“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的核心理念,即党建融入发展、服务融入民生、组织融入区域、党员融入群众。
——党建融入发展。党组织和党员率先垂范、创先争优,就能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吴江各镇、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在飘扬着党旗……处处融入发展,处处服务改革,是广大党员的初心和坚实脚步。
——服务融入民生。突出重点、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的民生诉求和实际困难,让党建工作与民生贴得更近。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一批批基层党建服务品牌、一处处基层党建服务阵地,都在营造着优良的基层服务生态,推进着为民造福事业。
——组织融入区域。城乡统筹、精简扁平、充满活力的区域化党建体系,是党组织加强服务的重要依托。吴江区通盘考虑、网格管理、成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红领同心圆”“红色共建圈”“区域党建联盟”等党建工作模式,“局村挂钩”“局社挂钩”“局企结对”“村企结对”等党组织结对活动,都让党建氛围红红火火,为民服务热情红红火火。
——党员融入群众。这是凝聚民心的基本遵循。持续开展的“党员干部进万家”“一联双管”“在职党员进社区”“共建和谐先锋行”等活动,不仅常态地解决着基层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也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使得广大党员成为各级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纽带,成为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
“党建生产力魅力无限!”盛虹集团党委副书记高苏健感叹说,党建也是生产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生产力的关键,企业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效益倍增。
“无人工厂”遍插党员先锋旗
一锭锭银色的丝饼整齐地摆放在卷绕机上,智能运输车通过轨道来回运转,将丝饼分批装载至摇臂机器人处,摇臂机器人再将丝饼卸下装箱……
这是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除了轻微的机器运转声,车间里空空荡荡,鲜有工人身影。但,“无人车间”并不沉闷,一个个印有鲜红党旗的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标志,让这个智能车间生动起来。
高苏健介绍说,公司经过创新发展,如今已完全改变传统纺织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智能化、全自动化,从智能装备应用、车间设备联网,到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物料的配送、车间环境的监控,以及后续的产品信息追溯、资源能源消耗等等,均实现了信息智能化。
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盛虹集团总工程师梅锋说,企业通过创新发展,不仅改善了纤维品质、提高了差别化率,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作业的精准性。仅以机器换人、导入物联网技术一项为例,智能化项目年均就能节约成本1500万元,一条生产线节省用工127人,用工率减少34%,故障率减少55.9%,人员单产提升29.8%,产能提升33.06%。
真正的“秘密武器”,就在那些印有鲜红党旗的小标志上。“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党建+’可以激活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苏健说。
2004年7月1日,盛虹集团党委正式成立。最初,集团总共只有86名党员。能否把这些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盛虹集团在生产一线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项目……党员们发挥先锋引领和旗帜作用。
董永强,一名普通党员。在集团党委开展的“党员献计”活动,他建议,将热电厂大功率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管道输送至盛虹科技供化纤生产所用。相比过去,电动压缩机能够节能10%左右,达到了资源优化、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近年来,像董永强这般将“金点子”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的党员骨干人才、先进典型在盛虹集团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集团共有22名业务出色、作风优良的党员被评为“党员先锋岗”,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集团各板块的生产建设出谋划策。
党员冲锋在前从零开始的研发获得成功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壮大都是与时代同行的壮美诗篇。走进吴江的民营企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这些企业家们共同的话题。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来都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着。怎么凝心聚力?“党建强,企业才更强!”有着38年党龄的崔根良,用寥寥几字说尽了企业的成功之道。今年4月20日,中宣部授予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走进亨通集团,最醒目的牌子,是悬挂于车间的“党员示范岗”;最敬业的团队,是“党员责任区”。集团每年评选的各类优秀工作者,党员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集团各级管理岗位,党员占比高达八成。崔根良形象地打了个比方:“黄沙、石子、水泥、钢筋,没有水,粘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才能把它们变成坚固的混凝土。党建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党建就是生产力!”
光棒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过去,我国90%以上依赖进口,这也带来广大光纤用户的高额负担。2006年,亨通投入6亿元实施光棒研发项目。一切只能从零开始,200多名研发人员在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屡试屡败、屡败屡试。4年后的一个清晨,崔根良接到了研发成功的喜讯。陈明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一名共产党员。他说,“如果没有党员冲锋在前,如果党员没有发挥模范作用,这个项目不可能这么快完成”。
建厂之初,亨通只有3名党员;如今,党员已有1000多名。对于这个我国光纤通信领域领军企业来说,党员群体已是最宝贵的品牌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抓好党建就能掌好舵把好航向。一个架构,雷打不动——无论是下属子公司,还是驻外办事处、研发生产机构,都需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让党组织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2012年,埃及政局动荡,欧美企业纷纷撤离,但亨通办事处在党支部带领下坚守岗位,一年后,亨通集团成为埃及电信市场的中国唯一光纤供应商;一个班子,同频共振——在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生产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如今,集团下属子公司法人代表或总经理是党员的全部兼任党支部书记,管理层、业务能手、岗位标兵等担任支部委员占比85%,经理层中党员比例超过70%。一个目标,同向跨越——集团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党委会、董事会联席会议集体商议决定。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亨通喊出“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口号,目前亨通已签订“一带一路”合同近8000万美元,成为国家战略当之无愧的“先锋”。
“融入式党建”吴江“智造”的“红色引擎”
吴江,曾以“日产万匹,衣被天下”名震江南。而今,这里已汇聚起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线缆和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江苏民营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一个更新的目标,令人振奋。在刚刚吹响的“十三五”转型升级新号角里,吴江人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实施智能工业行动计划,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吴江区委、区政府注重牢牢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突出服务导向,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吴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沈震松介绍说,“四个融入”,是“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的核心理念,即党建融入发展、服务融入民生、组织融入区域、党员融入群众。
——党建融入发展。党组织和党员率先垂范、创先争优,就能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吴江各镇、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在飘扬着党旗……处处融入发展,处处服务改革,是广大党员的初心和坚实脚步。
——服务融入民生。突出重点、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的民生诉求和实际困难,让党建工作与民生贴得更近。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一批批基层党建服务品牌、一处处基层党建服务阵地,都在营造着优良的基层服务生态,推进着为民造福事业。
——组织融入区域。城乡统筹、精简扁平、充满活力的区域化党建体系,是党组织加强服务的重要依托。吴江区通盘考虑、网格管理、成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红领同心圆”“红色共建圈”“区域党建联盟”等党建工作模式,“局村挂钩”“局社挂钩”“局企结对”“村企结对”等党组织结对活动,都让党建氛围红红火火,为民服务热情红红火火。
——党员融入群众。这是凝聚民心的基本遵循。持续开展的“党员干部进万家”“一联双管”“在职党员进社区”“共建和谐先锋行”等活动,不仅常态地解决着基层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也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使得广大党员成为各级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纽带,成为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