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工匠”托起吴江智造未来——聚焦我区“十二五”高技能人才发展
来源:
《吴江日报》2016年4月27日01版
发布时间:2016-04-27 08:32
产业升级,技能为先,人才为本。发展吴江智造离不开“超能工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区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0.6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7万人;全区的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现代技工培养体系、劳动者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十二五’期间,吴江技能人才各项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一支具备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创新能力的‘劳动技能大军’,已成为我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区人社局副局长吕泉根自豪地说。
政策先行 铸造人才“聚宝盆”
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技能超群、创造能力突出和适应能力极强的显著职业形象特征,是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保证。
深知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吴江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超能工匠”的培养。“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建设更是被提上了新高度。
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强区”战略,纳入富有吴江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纳入每年“人才服务月”的统一安排中,通过给予安家补贴、购房补贴、薪酬补贴等方式,按照行业分布和紧缺急需技能人才需求,抓紧培育和引进一大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我区还根据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高技能人才指标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
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更加畅通,评价方式更加科学,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才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55352”人才政策的统领下,全区获得各类资助的技能人才近万人,惠及企业百余家,财政补助3688万元,56人获评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119人获评吴江突出贡献技能人才。
多元培养 壮大人才“生力军”
在第二届“苏州技能英才周”上,“韦冬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省级大师工作室,成为当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至此,我区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江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家,苏州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6家,堪称吴江高技能人才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不仅要打造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校挂牌。这不仅可以发挥工作室在研发精品、解决工业难题、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打通了技能大师与学校牵手培育人才的全新渠道。”吕泉根说。
我区搭建的“工匠培养平台”远不止这些。记者了解到,立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训,我区成立了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建设高端培训服务平台;深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师资互派,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的交流教学,实现了“教室就是车间,车间就是教室”的教学双向互动;形成以高中专学校为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顾旭东介绍,去年,我区充分利用大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设施设备资源,在恒力集团试点建设了首个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了维修电工实训中心、机修钳工实训中心、纺丝工实训中心、化纤后处理工实训中心、纺织纤维检验工实训中心五大功能模块,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助力。“今年,根据各区镇产业特点,计划再建3个基地。”顾旭东说。
创新激励 盘活人才“潜力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高端化日趋明显,然而,不少工种尚无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无法落实职业资格认证,导致企业和劳动者无所适从。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没有专业的资格认证,这些高技能“蓝领”们的薪酬与实际付出的劳动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企业和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人社部门及时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沟通,一方面针对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聘请业内权威专家进行培训考核;另一方面结合吴江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开展企业内评试点,按照70%国家标准和30%员工业绩表现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发放全国通用的行业技能证书,薪资相应调整,企业还有一定的奖励。
目前,吴江已有68家内评企业,累计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2.88万人,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把人才鉴定评价交给企业,不仅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培养出与岗位结合度更高、更受行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有利于激励技能人才持续提升,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减少人才流失。”吕泉根说。
为了挖掘高技能人才潜力,我区还不断完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机制,每年都围绕区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一系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并对其进行表彰和激励,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期间,吴江技能人才各项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一支具备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创新能力的‘劳动技能大军’,已成为我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区人社局副局长吕泉根自豪地说。
政策先行 铸造人才“聚宝盆”
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技能超群、创造能力突出和适应能力极强的显著职业形象特征,是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重要保证。
深知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吴江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超能工匠”的培养。“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建设更是被提上了新高度。
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强区”战略,纳入富有吴江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纳入每年“人才服务月”的统一安排中,通过给予安家补贴、购房补贴、薪酬补贴等方式,按照行业分布和紧缺急需技能人才需求,抓紧培育和引进一大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我区还根据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高技能人才指标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
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更加畅通,评价方式更加科学,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才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55352”人才政策的统领下,全区获得各类资助的技能人才近万人,惠及企业百余家,财政补助3688万元,56人获评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119人获评吴江突出贡献技能人才。
多元培养 壮大人才“生力军”
在第二届“苏州技能英才周”上,“韦冬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省级大师工作室,成为当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至此,我区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江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家,苏州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6家,堪称吴江高技能人才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不仅要打造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校挂牌。这不仅可以发挥工作室在研发精品、解决工业难题、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打通了技能大师与学校牵手培育人才的全新渠道。”吕泉根说。
我区搭建的“工匠培养平台”远不止这些。记者了解到,立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训,我区成立了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建设高端培训服务平台;深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师资互派,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的交流教学,实现了“教室就是车间,车间就是教室”的教学双向互动;形成以高中专学校为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顾旭东介绍,去年,我区充分利用大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设施设备资源,在恒力集团试点建设了首个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了维修电工实训中心、机修钳工实训中心、纺丝工实训中心、化纤后处理工实训中心、纺织纤维检验工实训中心五大功能模块,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助力。“今年,根据各区镇产业特点,计划再建3个基地。”顾旭东说。
创新激励 盘活人才“潜力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高端化日趋明显,然而,不少工种尚无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无法落实职业资格认证,导致企业和劳动者无所适从。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没有专业的资格认证,这些高技能“蓝领”们的薪酬与实际付出的劳动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企业和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人社部门及时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沟通,一方面针对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聘请业内权威专家进行培训考核;另一方面结合吴江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开展企业内评试点,按照70%国家标准和30%员工业绩表现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发放全国通用的行业技能证书,薪资相应调整,企业还有一定的奖励。
目前,吴江已有68家内评企业,累计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2.88万人,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把人才鉴定评价交给企业,不仅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培养出与岗位结合度更高、更受行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有利于激励技能人才持续提升,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减少人才流失。”吕泉根说。
为了挖掘高技能人才潜力,我区还不断完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机制,每年都围绕区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一系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并对其进行表彰和激励,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