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 > 区级机关 > 正文
巧心大爱 服务民生——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巧珍
来源: 《吴江日报》2016年3月15日02版       发布时间:2016-03-15 08:52
  时针拨回到20多年前,吴巧珍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坚持回到家乡——吴江工作。从事自己热爱的医生职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人服务,是她的初衷。
  一路走来,她悉心为医,钻研业务;同时,她关心病人,热心公益。
  现在,她是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巧院长”。
  心系病人 感知病痛 服务基层
  “你哪里痛?痛了多久了?是怎么个痛法?你深呼吸下感觉怎样?吸气痛还是呼气痛?晚上痛会厉害点吗?”
  面对病人,吴巧珍的问题特别多,一方面她需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状态以便诊断病情;另一方面,她多与病人沟通,也能让病人感觉更踏实,更信任医生,能让治疗进行得更顺利。尽管她现在已经是副院长,但她依旧坚持在呼吸内科的门诊上,耐心、细致的风格为人称颂,并且,她也一直在将这种行医理念传递给更多年轻的医生。
  由于看诊时间慢,吴巧珍的门诊半天限号35人。即便这样,从早上开始“坐堂”,一坐便要坐到至少12点以后。为此,只要是门诊时间,她早上不会喝粥,更不会喝水,看到那些急切的病人,她知道上厕所就会影响到看病的进度。“多挤出点时间,就可能多看一位病人,有些老人不会网上预约,大清早就从农村坐车赶来排队挂号,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耗费的时间更多,所以需要医生尽可能地为病人着想。”诸如此类病人的情况,吴巧珍考虑得非常周全。
  在同事眼中,吴巧珍不仅仅细心,更懂得顾全大局。
  目前,在区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集中在哮喘、慢阻肺、肺部感染以及肺癌等病症,从区一院门诊和住院数据看,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的病人已经占到了一半左右。吴巧珍认为,呼吸内科的工作不仅要做好病人的诊疗,还要积极做好分级诊疗以及宣教工作。
  她已经在吴江地区率先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戒烟”等专病门诊,接下来要开设“哮喘门诊”、“慢阻肺门诊”,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专业的诊治,这是她近年来致力要做的工作。
  心系业务 务实钻研 积极创新
  “如果你规范使用了治疗哮喘的药,但是效果仍不明显,那么这可能不仅仅是哮喘,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或者以哮喘为表现形式的其他少见病。”吴巧珍擅长从病例中寻找蛛丝马迹,沉下心来钻研医学。
  在区一院呼吸内科,吴巧珍是率先开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经皮肺活检术、睡眠呼吸监测诊断技术等的医生,还指导年轻医生全面开展经支气管镜活检和刷检术以及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并将多项技术运用到吴江临床实践。
  近些年,她多次参加国内外进修,在业务上是公认的专家,每年都在省、市各级学术会议上与同道进行学术交流,“我要让吴江一院的呼吸科在苏州大市乃至省内学术界有自己的声音。”她是这么说也这么努力着把一院的呼吸科带向更高的层次。同时,她也乐于施教,经常下基层给二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学术指导,并且针对病人需求组织开展各类新项目。
  2006年,她在苏州地区率先开展“哮喘之家”活动。举办10年来,吴江数千名哮喘患者受益,“哮喘之家”已成为吴江一院的品牌活动之一。
  2010年,她从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呼吸内科进修学习归来后不久,积极牵头成立吴江首个标准睡眠实验室,开展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准确诊断与治疗单纯鼾症、上气道阻力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以及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异常行为症等其他睡眠相关疾病。
  2011年,她牵头成立“鼾友俱乐部”,搭建医生和患友沟通交流的平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至今,吴巧珍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由她主导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苏州、吴江科技进步奖,其中有一项被省卫生厅立项。
  “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这是她在每一届院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上对全院青年医师提出的期望,也是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心系民生 责任担肩 爱心永传
  目前,吴巧珍是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成员、苏州市医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并被评为苏州市第二批姑苏卫生重点人才。
  在众多光环之下,吴巧珍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医生和医院领导,更是一位关注社会、热心公益的人。尤其是近些年,她所关注的方向也从单一的病人到社会上更多与医疗、救助有关的问题。
  在吴巧珍担任吴江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先后围绕市容市貌、医院道路设施等问题,她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有一次,医院接收了一位年过八旬的“流浪老人”,老人没有身份证,因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病愈后更是无处可去。吴巧珍一方面筹措资金用来维持老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区民政局、收容所进行安置。后来她又起草建议,“流浪老人”的困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吴巧珍认为,医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感悟
  这是我热爱的医学事业,尽我所能去给病人看病,做一些对病人有益的事情,在业务钻研上有突破造福更多人,我觉得很有价值感。
  ——吴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