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淳朴的心送别逝者——记区殡仪馆馆长孙根荣
来源:
《吴江日报》2016年3月14日
发布时间:2016-03-14 09:00
为逝者送行的职业是庄重又沉重的。
今年52岁的吴江殡仪馆馆长孙根荣以一名老党员、转业军人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行业中一干就是近18个年头。他从一名殡仪馆驾驶员做起,做成了行业标兵。
“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我选择了这项工作,就一定要努力干好。”孙根荣对于自己拥有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环,没有自得,他说:“我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
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认真做事
1999年,孙根荣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吴江殡仪馆当驾驶员。单位的制度并不要求司机帮丧户抬逝者,但他总是在丧户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主动帮对方把逝者抬上车。丧户的家有的住在小巷子里,他总是想尽办法把车开到离丧户家最近的位置,打开车门。
孙根荣成为殡仪馆的党支部副书记后,依然在一线岗位工作。一次,有个孩子游泳时淹死在河中。接到任务,孙根荣迅速出发。到了事发地,看到很多人都在围观,孙根荣停下车后立刻跑到现场。见到孩子赤身裸体躺着,他想都没想,立刻抱起孩子把他放进车里,在车上做后期处理。“孩子已经走了,不能让人再指指点点,这样会让家长更加伤心。”孙根荣说,不管是什么人走了,对逝者,都要尊重。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忙碌中,还得考虑周到。有的丧户出于对服务的感谢,会习惯性地对孙根荣说声“再见”,孙根荣则这样告别:“我们外面碰头见。”他的这些用语成了殡仪馆员工接待丧户的规范用语。
习惯全年无休关注每一道环节
虽然有领导办公室,但孙根荣每天到单位后从不先去办公室,而是直奔业务部门,先去看一下冰箱的温度。“存放的遗体是我首先要关心的。”孙根荣说,绝对要保证遗体存放的温度。之后才是看有几个冰箱是空的,了解当天有多少丧户、每个告别厅的情况,再安排开出多少个焚化炉等。
安排了工作,孙根荣也不会去办公室,他顺着流程在车间“守护”:指导员工给逝者穿衣、化妆、理容等。一旦出现繁忙的情况,他就自己顶上去做。
一次,来了一名头部血肉模糊的逝者,根据丧户提供的照片,化妆师杨师傅也做不到给逝者一个完整的头颅。单位请来了上海的化妆师负责修复工作,孙根荣一起“打下手”,化妆师需要什么材料,他就想办法提供。他们那天从上午10点一直做到了晚上12点,杨师傅想让他休息一下,孙根荣回答:“我得留下来,万一有什么需要,我好安排。”送走化妆师,孙根荣和杨师傅还一起为逝者作最后的整理,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睡下,早晨6点多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这些我都习惯了。”孙根荣说。
2009年,孙根荣被提拔为副馆长。2015年,他成为了殡仪馆馆长。当了领导,他每天依旧习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依然在一线值班、加班。家里只要没有急事,全年无休是他的工作常态。
习惯尊重逝者忘我地投入工作
孙根荣对2003年7月的一次接逝者工作记忆犹新。当时,在吴江和浙江交界处的太浦河里发现了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名尸,当地派出所为了尽快处理尸体,想出钱请地方人员将尸体运至殡仪馆。围观群众和工作人员都捂住了鼻子,即使出高价也没人愿意接近。
接到派出所的求助电话,孙根荣立刻带着同事前往现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孙根荣第一个戴上手套跳上船,划向河中。打捞工作在烈日下进行,孙根荣要求自己必须确保尸体完整。可刚一碰到尸体,尸体的血水就溢了出来,臭味瞬间冲入他们的鼻腔。孙根荣和同事顶着恶臭,用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把尸体运上岸、装上车。在场的所有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赞不绝口。
经常有人问孙根荣,为什么愿意做这份工作?他平静地说:“不仅我一个人在做,我的同事们都在敬业地做着这份工作。”孙根荣已经记不清自己和同事们接到过多少次这样的任务了。
24小时开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孙根荣的习惯。殡葬无小事,他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成为岗位上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表率。
“丧户的心情都是沉痛的,如果我们服务不到位,很容易引发矛盾。”孙根荣说,能让丧户较为平静地离开殡仪馆是他从事殡葬工作最大的欣慰;而如果可以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让生者坚强地活下去,就是他人生的价值所在。
感悟
认真做事,正直为人。致逝者以尊重,给生者以安慰。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孙根荣
今年52岁的吴江殡仪馆馆长孙根荣以一名老党员、转业军人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行业中一干就是近18个年头。他从一名殡仪馆驾驶员做起,做成了行业标兵。
“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我选择了这项工作,就一定要努力干好。”孙根荣对于自己拥有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环,没有自得,他说:“我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
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认真做事
1999年,孙根荣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吴江殡仪馆当驾驶员。单位的制度并不要求司机帮丧户抬逝者,但他总是在丧户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主动帮对方把逝者抬上车。丧户的家有的住在小巷子里,他总是想尽办法把车开到离丧户家最近的位置,打开车门。
孙根荣成为殡仪馆的党支部副书记后,依然在一线岗位工作。一次,有个孩子游泳时淹死在河中。接到任务,孙根荣迅速出发。到了事发地,看到很多人都在围观,孙根荣停下车后立刻跑到现场。见到孩子赤身裸体躺着,他想都没想,立刻抱起孩子把他放进车里,在车上做后期处理。“孩子已经走了,不能让人再指指点点,这样会让家长更加伤心。”孙根荣说,不管是什么人走了,对逝者,都要尊重。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忙碌中,还得考虑周到。有的丧户出于对服务的感谢,会习惯性地对孙根荣说声“再见”,孙根荣则这样告别:“我们外面碰头见。”他的这些用语成了殡仪馆员工接待丧户的规范用语。
习惯全年无休关注每一道环节
虽然有领导办公室,但孙根荣每天到单位后从不先去办公室,而是直奔业务部门,先去看一下冰箱的温度。“存放的遗体是我首先要关心的。”孙根荣说,绝对要保证遗体存放的温度。之后才是看有几个冰箱是空的,了解当天有多少丧户、每个告别厅的情况,再安排开出多少个焚化炉等。
安排了工作,孙根荣也不会去办公室,他顺着流程在车间“守护”:指导员工给逝者穿衣、化妆、理容等。一旦出现繁忙的情况,他就自己顶上去做。
一次,来了一名头部血肉模糊的逝者,根据丧户提供的照片,化妆师杨师傅也做不到给逝者一个完整的头颅。单位请来了上海的化妆师负责修复工作,孙根荣一起“打下手”,化妆师需要什么材料,他就想办法提供。他们那天从上午10点一直做到了晚上12点,杨师傅想让他休息一下,孙根荣回答:“我得留下来,万一有什么需要,我好安排。”送走化妆师,孙根荣和杨师傅还一起为逝者作最后的整理,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睡下,早晨6点多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这些我都习惯了。”孙根荣说。
2009年,孙根荣被提拔为副馆长。2015年,他成为了殡仪馆馆长。当了领导,他每天依旧习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依然在一线值班、加班。家里只要没有急事,全年无休是他的工作常态。
习惯尊重逝者忘我地投入工作
孙根荣对2003年7月的一次接逝者工作记忆犹新。当时,在吴江和浙江交界处的太浦河里发现了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名尸,当地派出所为了尽快处理尸体,想出钱请地方人员将尸体运至殡仪馆。围观群众和工作人员都捂住了鼻子,即使出高价也没人愿意接近。
接到派出所的求助电话,孙根荣立刻带着同事前往现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孙根荣第一个戴上手套跳上船,划向河中。打捞工作在烈日下进行,孙根荣要求自己必须确保尸体完整。可刚一碰到尸体,尸体的血水就溢了出来,臭味瞬间冲入他们的鼻腔。孙根荣和同事顶着恶臭,用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把尸体运上岸、装上车。在场的所有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赞不绝口。
经常有人问孙根荣,为什么愿意做这份工作?他平静地说:“不仅我一个人在做,我的同事们都在敬业地做着这份工作。”孙根荣已经记不清自己和同事们接到过多少次这样的任务了。
24小时开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孙根荣的习惯。殡葬无小事,他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成为岗位上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表率。
“丧户的心情都是沉痛的,如果我们服务不到位,很容易引发矛盾。”孙根荣说,能让丧户较为平静地离开殡仪馆是他从事殡葬工作最大的欣慰;而如果可以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让生者坚强地活下去,就是他人生的价值所在。
感悟
认真做事,正直为人。致逝者以尊重,给生者以安慰。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孙根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