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 > 正文
以“诚”练就的金牌调解员——记太湖新城(松陵镇)司法所所长朱金观
来源:
《吴江日报》2016年3月7日02版
发布时间:2016-03-07 11:24
冒着细雨,朱金观与同事一道前往流虹路旁的一个小区,来到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家里。这是一次常规走访。矫正对象的家人看到朱金观,热情地打起招呼,像老朋友一样。
坐在客厅里,朱金观与这家人聊起了家常。天气、拥堵、工作……话题很广,气氛很融洽。顺着话题,朱金观“巧妙”地把近期的活动安排,告知了矫正对象。
“矫正对象一样是平常的人,有平常的生活,我们在走访中不能板起面孔,一副管理者的模样。”走出小区,朱金观这样解释,基层司法工作的核心是服务,要讲究方式方法。而做好服务,他认为离不开一个“诚”字。
热诚工作:24小时待命的“救火员”
朱金观介绍,司法所的工作职责大致有9项,其中4项是重点,即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扶。基层司法人员的身份多种多样,调解员、老娘舅、救火员、监督员……身份多,说明任务多,更说明责任多。
最“磨人”、也最考验能力的是人民调解工作。自从担任司法所所长以来,朱金观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调解任务。
“调解工作很特殊,事情不解决,就不能谈下班。”朱金观说,有一次他硬是陪着当事人,谈了一天一夜,直到把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做通。
最多的一次,他遇到了6个纠纷要同时调解。“那段时间,一丁点的休息时间都没有。”朱金观说,耗时间不说,还可能挨拳头。有一次,当事人情绪激动,把他和同事误打了。
他认为,做好人民调解需要把握三个字——“情理法”。“从人情、道理、法理上,与当事人掰开了说,说透彻。”
在朱金观看来,基层司法工作有时像医生,职责是解决特定对象的法律病症。“拿社区矫正来说,除了规范执法,做好假释人员的管理工作外,我们还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帮他们拉近与社会的关系,尽早适应社会。”
精诚业务:11年练就的司法经验
2005年至今,朱金观做了11年的司法所所长。这么多年,他接待的来访群众超过了1500人次,参与各种矛盾调解400多起,防止重大矛盾纠纷激化100多起。
“涉及人员伤亡的纠纷,属于重大矛盾纠纷,处理不好会出大问题。”朱金观说。
他曾参与一起涉及伤亡事故的调解工作,一名电梯工在作业时不慎坠亡,但家属在索赔时,却遭遇建设方、转包方和施工方的推诿。这个家庭十分特殊,死者有80多岁的母亲需赡养,妻子患病去世,女儿患病需要医治。若拿不到赔偿,剩下一老一小的生活将无处着落。
为做好调解,朱金观翻阅了特种行业的施工法规,熟悉相关法规后,再与三方深入沟通。在做了大量工作后,调解最终有了结果,施工方、建设方依责分别拿出了赔偿费。
做调解,朱金观是一把好手,他被评为苏州市百佳人民调解员。做普法宣传,他创新形式,让普法工作有声有色。他在体育路农贸市场竖起了普法答题机,市民凭身份证就能参与答题,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市民参与后,大家觉得效果非常好。
他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成普法文艺节目,每年深入基层进行演出。“节目来自真人真事,反映的内容身边经常能遇到,所以老百姓很爱看。”朱金观介绍,至今已编排了10多个节目。
赤诚待人:70多岁老人的信赖
朱金观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都是居民打来的。遇到司法问题,居民们喜欢找他问问。
“老朱是公认的‘金牌调解员’,老百姓都信任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咨询他。”熟悉朱金观的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朱金观”三个字已成了吴江司法部门的一块金字招牌。
松陵城区有一位70多岁的老伯,因子女财产纠纷,特意找到朱金观,恳求调解。
“‘我一生中就求你这一件事,一定要帮我啊。’老人都这么说了,我哪能不尽力?”朱金观介绍,老伯的情况十分复杂。老伯再婚,前妻已去世。但前妻所生的女儿多次到父亲家中闹,要求分割属于母亲的财产。女儿性格有些偏激,一次次争吵中,父女关系越闹越僵。
朱金观先做老伯女儿的工作,从亲情角度与她拉家常,消除父女间的误解。又从法理角度,分析财产分配的法定原则,让她明白哪些财产是自己应得的。深入沟通中,老伯的女儿想通了。最终,这件纠纷得到妥善的调解。
“对我们来说,调解可能只是工作,但对老百姓来说,就可能是天大的事,一辈子就遇到这一回。所以,作为司法人员要能换位思考,认真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朱金观说。
感悟
做调解工作,姿态要摆准,两碗水都要端平。只有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知道自己哪些该做,该怎么做。 ——朱金观
坐在客厅里,朱金观与这家人聊起了家常。天气、拥堵、工作……话题很广,气氛很融洽。顺着话题,朱金观“巧妙”地把近期的活动安排,告知了矫正对象。
“矫正对象一样是平常的人,有平常的生活,我们在走访中不能板起面孔,一副管理者的模样。”走出小区,朱金观这样解释,基层司法工作的核心是服务,要讲究方式方法。而做好服务,他认为离不开一个“诚”字。
热诚工作:24小时待命的“救火员”
朱金观介绍,司法所的工作职责大致有9项,其中4项是重点,即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扶。基层司法人员的身份多种多样,调解员、老娘舅、救火员、监督员……身份多,说明任务多,更说明责任多。
最“磨人”、也最考验能力的是人民调解工作。自从担任司法所所长以来,朱金观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调解任务。
“调解工作很特殊,事情不解决,就不能谈下班。”朱金观说,有一次他硬是陪着当事人,谈了一天一夜,直到把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做通。
最多的一次,他遇到了6个纠纷要同时调解。“那段时间,一丁点的休息时间都没有。”朱金观说,耗时间不说,还可能挨拳头。有一次,当事人情绪激动,把他和同事误打了。
他认为,做好人民调解需要把握三个字——“情理法”。“从人情、道理、法理上,与当事人掰开了说,说透彻。”
在朱金观看来,基层司法工作有时像医生,职责是解决特定对象的法律病症。“拿社区矫正来说,除了规范执法,做好假释人员的管理工作外,我们还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帮他们拉近与社会的关系,尽早适应社会。”
精诚业务:11年练就的司法经验
2005年至今,朱金观做了11年的司法所所长。这么多年,他接待的来访群众超过了1500人次,参与各种矛盾调解400多起,防止重大矛盾纠纷激化100多起。
“涉及人员伤亡的纠纷,属于重大矛盾纠纷,处理不好会出大问题。”朱金观说。
他曾参与一起涉及伤亡事故的调解工作,一名电梯工在作业时不慎坠亡,但家属在索赔时,却遭遇建设方、转包方和施工方的推诿。这个家庭十分特殊,死者有80多岁的母亲需赡养,妻子患病去世,女儿患病需要医治。若拿不到赔偿,剩下一老一小的生活将无处着落。
为做好调解,朱金观翻阅了特种行业的施工法规,熟悉相关法规后,再与三方深入沟通。在做了大量工作后,调解最终有了结果,施工方、建设方依责分别拿出了赔偿费。
做调解,朱金观是一把好手,他被评为苏州市百佳人民调解员。做普法宣传,他创新形式,让普法工作有声有色。他在体育路农贸市场竖起了普法答题机,市民凭身份证就能参与答题,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市民参与后,大家觉得效果非常好。
他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成普法文艺节目,每年深入基层进行演出。“节目来自真人真事,反映的内容身边经常能遇到,所以老百姓很爱看。”朱金观介绍,至今已编排了10多个节目。
赤诚待人:70多岁老人的信赖
朱金观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都是居民打来的。遇到司法问题,居民们喜欢找他问问。
“老朱是公认的‘金牌调解员’,老百姓都信任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咨询他。”熟悉朱金观的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朱金观”三个字已成了吴江司法部门的一块金字招牌。
松陵城区有一位70多岁的老伯,因子女财产纠纷,特意找到朱金观,恳求调解。
“‘我一生中就求你这一件事,一定要帮我啊。’老人都这么说了,我哪能不尽力?”朱金观介绍,老伯的情况十分复杂。老伯再婚,前妻已去世。但前妻所生的女儿多次到父亲家中闹,要求分割属于母亲的财产。女儿性格有些偏激,一次次争吵中,父女关系越闹越僵。
朱金观先做老伯女儿的工作,从亲情角度与她拉家常,消除父女间的误解。又从法理角度,分析财产分配的法定原则,让她明白哪些财产是自己应得的。深入沟通中,老伯的女儿想通了。最终,这件纠纷得到妥善的调解。
“对我们来说,调解可能只是工作,但对老百姓来说,就可能是天大的事,一辈子就遇到这一回。所以,作为司法人员要能换位思考,认真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朱金观说。
感悟
做调解工作,姿态要摆准,两碗水都要端平。只有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知道自己哪些该做,该怎么做。 ——朱金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