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在这块土地上——记震泽镇齐心村村委会主任朱建芳
来源:
《吴江日报》2015年12月29日01版
发布时间:2015-12-29 09:42
我生在齐心村,长在齐心村,我的心在这块土地上。我只有尽心工作来回馈这块土地。——朱建芳
从一名代课老师,一步步成为齐心村村委会主任,朱建芳的事业在村里,她的生活在村里,她的梦想更在村里。
敢想敢干 带头成立合作社
1992年,在齐心小学代了两年课的朱建芳获得了一次机会——齐心村缺一名出纳,急需有人补上。“竞争的人还是挺多的,村里的干部到每个报名人的家里去了解情况,然后再决定用哪一个。”朱建芳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们问我,你从没做过出纳,能做得来吗?”骨子里不肯服输的她立刻回答,既然人家都做得来,她为什么做不来。其实,当时的她还不会打算盘,对出纳工作一窍不通,是个十足的外行。“不会打算盘我可以学,作为一个年轻人,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止步不前。”朱建芳说。
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儿,朱建芳边干边学,对村里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此后,她又先后担任了齐心村的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委会主任等职。
2009年,齐心村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统一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并成立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朱建芳带头参股并任合作社社长,与全体村民一起,探索现代农业富民之路。“土地流转以后,我们就可以种小麦和水稻,是两季的,以前都是冬闲田,不种小麦的。”朱建芳说,合作社成立后,齐心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整合,农业生产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改变了原先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冲在一线 甘于默默付出
种田是农民的本分,但是现代化机械操作对于齐心村村民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齐心村人,但是操作这些大机器,我心里真的没底。”朱建芳说。2009年,齐心村第一次实行机插秧的时候,她心里非常紧张,天天在田头跑。为了下田方便,她骑着电动车、穿着拖鞋,只要哪个田里有情况,她就立刻前去查看。朱建芳说:“既然是村干部带头成立的合作社,我们就一定要做好。”
2011年是朱建芳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年,那一年的雨下得可真多,大家都说小麦会烂在田里了。朱建芳心急如焚,如果再这样下去,小麦生了赤霉病就真要颗粒无收了。她回忆说:“我记得那是个晴天,我一个人到田里去,看到小麦还没有生赤霉病,心里就想,不管是亏是赚,一定要抢收一些。”
第二天清早,她就开着自己的车,沿着318国道找收割机。“车子开到梅堰,终于被我找到了一台收割机,我赶紧去敲驾驶员的车门,他吓了一跳,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早!”朱建芳笑了笑,告诉那名驾驶员,不早一点,你的收割机就会被别人叫走了,我们村的小麦就收不上来了。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那一年齐心村小麦的抢收任务圆满完成。
此后,朱建芳总结经验,主动购买了粮食烘干机。她说:“有了烘干机就会好一些,收获季节再碰到阴雨天,下两天雨又放晴两天的话,我们可以在放晴的时候抢收一些,用烘干机烘一下就归仓。”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为村民服务
近年来,齐心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成功打造了“长漾”绿色大米品牌,上市以来,已在吴江和周边地区打响了知名度。齐心村由原来的单一种植向粮食加工和品牌大米销售综合一体化转变。2014年,合作社分红37万元,受惠农户500余户。
除此之外,朱建芳在村庄苏式化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协调各方诉求、安抚村民情绪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村里工作,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些村民会不理解,但我始终坚持的是换位思考原则。”朱建芳说。
朱建芳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只要是交到她手上的事情,她一定会全力以赴。
2012年村庄环境整治的时候,对少数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的农户,朱建芳常常要跑四五趟,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营造全村参与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良好氛围,在区、镇每月的检查考核中,齐心村一直名列前茅。“当时我们村投资了近200万元,修建长度为1800米的块石护坡。刚开始的时候,部分村民存在抵触情绪。但当我们真正把护坡修好了,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惠了,事后就十分感谢我们。”朱建芳说。
为了加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朱建芳制定长效管理措施,组建长效管理队伍,定工、定区域、定队伍,还组建长效管理检查考核小组,自己担任组长,经常性巡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从一名代课老师,一步步成为齐心村村委会主任,朱建芳的事业在村里,她的生活在村里,她的梦想更在村里。
敢想敢干 带头成立合作社
1992年,在齐心小学代了两年课的朱建芳获得了一次机会——齐心村缺一名出纳,急需有人补上。“竞争的人还是挺多的,村里的干部到每个报名人的家里去了解情况,然后再决定用哪一个。”朱建芳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们问我,你从没做过出纳,能做得来吗?”骨子里不肯服输的她立刻回答,既然人家都做得来,她为什么做不来。其实,当时的她还不会打算盘,对出纳工作一窍不通,是个十足的外行。“不会打算盘我可以学,作为一个年轻人,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止步不前。”朱建芳说。
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儿,朱建芳边干边学,对村里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此后,她又先后担任了齐心村的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委会主任等职。
2009年,齐心村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统一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并成立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朱建芳带头参股并任合作社社长,与全体村民一起,探索现代农业富民之路。“土地流转以后,我们就可以种小麦和水稻,是两季的,以前都是冬闲田,不种小麦的。”朱建芳说,合作社成立后,齐心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整合,农业生产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改变了原先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冲在一线 甘于默默付出
种田是农民的本分,但是现代化机械操作对于齐心村村民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齐心村人,但是操作这些大机器,我心里真的没底。”朱建芳说。2009年,齐心村第一次实行机插秧的时候,她心里非常紧张,天天在田头跑。为了下田方便,她骑着电动车、穿着拖鞋,只要哪个田里有情况,她就立刻前去查看。朱建芳说:“既然是村干部带头成立的合作社,我们就一定要做好。”
2011年是朱建芳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年,那一年的雨下得可真多,大家都说小麦会烂在田里了。朱建芳心急如焚,如果再这样下去,小麦生了赤霉病就真要颗粒无收了。她回忆说:“我记得那是个晴天,我一个人到田里去,看到小麦还没有生赤霉病,心里就想,不管是亏是赚,一定要抢收一些。”
第二天清早,她就开着自己的车,沿着318国道找收割机。“车子开到梅堰,终于被我找到了一台收割机,我赶紧去敲驾驶员的车门,他吓了一跳,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早!”朱建芳笑了笑,告诉那名驾驶员,不早一点,你的收割机就会被别人叫走了,我们村的小麦就收不上来了。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那一年齐心村小麦的抢收任务圆满完成。
此后,朱建芳总结经验,主动购买了粮食烘干机。她说:“有了烘干机就会好一些,收获季节再碰到阴雨天,下两天雨又放晴两天的话,我们可以在放晴的时候抢收一些,用烘干机烘一下就归仓。”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为村民服务
近年来,齐心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成功打造了“长漾”绿色大米品牌,上市以来,已在吴江和周边地区打响了知名度。齐心村由原来的单一种植向粮食加工和品牌大米销售综合一体化转变。2014年,合作社分红37万元,受惠农户500余户。
除此之外,朱建芳在村庄苏式化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协调各方诉求、安抚村民情绪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村里工作,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些村民会不理解,但我始终坚持的是换位思考原则。”朱建芳说。
朱建芳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只要是交到她手上的事情,她一定会全力以赴。
2012年村庄环境整治的时候,对少数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的农户,朱建芳常常要跑四五趟,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营造全村参与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良好氛围,在区、镇每月的检查考核中,齐心村一直名列前茅。“当时我们村投资了近200万元,修建长度为1800米的块石护坡。刚开始的时候,部分村民存在抵触情绪。但当我们真正把护坡修好了,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惠了,事后就十分感谢我们。”朱建芳说。
为了加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朱建芳制定长效管理措施,组建长效管理队伍,定工、定区域、定队伍,还组建长效管理检查考核小组,自己担任组长,经常性巡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