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撑“吴江制造”
来源:
《吴江日报》2015年12月11日08版
发布时间:2015-12-11 09:12
产业升级,技能为先。随着2015年吴江区技能状元大赛的谢幕,吴江“十二五”技能人才发展计划也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首这五年,吴江坚持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始终坚持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步推进的鲜明导向。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构建平台、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创新政策等手段,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吴江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增加到20.6万人,新增技师2600多人,高技能人才总量突破6.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1.7%。全区的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现代技工培养体系、劳动者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谁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创机制 政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奖励机制
“十二五”期间,吴江各项技能人才工作指标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位居前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
这五年里,吴江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并将其纳入“人才强区”战略重要内容,出台了加强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更加畅通,评价方式更加科学,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在“55352”人才政策的统领下,全区获得各类资助技能人才数目达8000余人,惠及企业近百家。56人获评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119人获评吴江突出贡献技能人才。
近年来,吴江不断完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机制,每年都围绕区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一系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并对其进行表彰和激励。
2013年,区人社局牵头,创办了“吴江技能状元大赛”,为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展现才能的平台,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经过两年的探索和改进,“吴江技能状元大赛”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工作的一个品牌。今年的大赛在各镇(区)及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前期网络、媒体等多途径的宣传发动,各镇(区)积极组织选拔预赛,共有259位选手报名参赛,涉及纺丝工、维修电工、工具钳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和电子商务师等5个工种。盛泽镇、吴江开发区主动配合,分别承办纺丝工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两个工种。大赛分设吴江中专赛点和恒力集团赛点,区人社局也积极和苏州技师学院、苏州经贸学院和南通纺院等院校合作命题,邀请专家裁判,确保竞赛质量和公平公正。
强学校 深化“双证制”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11月23日,陈锋博士工作室以及孙勤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挂牌,打开了技能大师与学校牵手培育人才的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吴江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调优、高新技术产业调强、现代服务业调大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支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服务特色强的优质职业技工院校进行教育改革试点,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具备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满足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有效衔接、融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历教育证书更具有职场含金量,吴江的学校已经开始深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培养模式:鼓励各大中型企业为技能人才培训提供实训场地和实习岗位,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通过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的师资互派,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的交流教学,让劳动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符合实际的操作技能。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吴江本地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过去五年里苏信学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200多个,利用本土资源,竭力培养吴江本地急需人才。这种对口人才培育的方式,也为解决学生就业提供了新途径。
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每年为地方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500多人。去年,学校乔迁新址,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同时升级。新的校园设有光缆生产实训、电梯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等三个大型实训车间,有机电、汽修、电子电工、旅游烹饪等实验实训室83个,能有效满足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训需求。目前,学校与6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江苏省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一个。
坐落于绸都盛泽的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以“传承丝绸文化、培育绸都英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赛教练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35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教师98人,双师型教师70人。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当然,吴江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工作不仅限于此。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主,更多的成人职业学校为后盾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注重毕业生的技能实才,采取“双证”考试的形式,即毕业生必须先考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能获得毕业证书。
谁为技能劳动者打通成长通道?
树大师 以典型带动全区技能人才队伍
11月27日,在第二届“苏州技能英才周”开幕式上,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谭颖将“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交到了亨通光电高级技师、工程师韦冬的手上。“韦冬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今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这为吴江技能人才工作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2005年开始,吴江率先在光电缆、纺织、传统艺术等行业中建立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工作室在研发精品、解决工业难题、抢救濒危文物、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二五”技能人才规划中吴江更加重视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在行业中发挥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城市。期间,通鼎集团“孙勤良大师工作室”连续获评省级、国家级,亨通“韦冬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省级大师工作室。
技能人才为吴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高度的产业集聚也为吴江赢得了“丝绸之府”、“电子之城”、“光电缆之都”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美誉。吴江已经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和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地区迈进。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江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苏州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6家,吴江区级技能人才工作室18家。4人获评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4人获选派赴德国、美国海外技能培训。亨通集团获评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达电子和亨通集团获评省级企业内评试点单位。
建基地 试点区域化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10月28日,吴江首家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恒力集团揭牌。这标志着吴江技能人才培育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为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完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设施设备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开端,吴江就着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筹备工作。去年,属于吴江的“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方案”正式出炉:2015年,以恒力为试点,着手推进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落户恒力的实训基地目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超过150万元,实训设施设备投资总额超过了300万元。基地划分为维修电工实训中心、机修钳工实训中心、纺丝工实训中心、化纤后处理工实训中心、纺织纤维检验工实训中心等五大功能模块。其中纺丝工、化纤后处理工被盛泽镇政府作为首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
据了解,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总体思路是以具有技能人才内评资质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依托,校企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成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内相关产业职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镇(区)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实训基地。
近几年,吴江将通过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试点建设,探索新的区镇共建方式,推进建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职业技能、培训、实训、鉴定和技术攻关服务于一体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目标,力争在全区形成门类较为齐全、技术先进、面向全社会开放、运行机制高效、具有吴江特色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
回首这五年,吴江坚持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始终坚持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步推进的鲜明导向。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构建平台、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创新政策等手段,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吴江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增加到20.6万人,新增技师2600多人,高技能人才总量突破6.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1.7%。全区的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现代技工培养体系、劳动者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谁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创机制 政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奖励机制
“十二五”期间,吴江各项技能人才工作指标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位居前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
这五年里,吴江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并将其纳入“人才强区”战略重要内容,出台了加强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更加畅通,评价方式更加科学,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在“55352”人才政策的统领下,全区获得各类资助技能人才数目达8000余人,惠及企业近百家。56人获评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119人获评吴江突出贡献技能人才。
近年来,吴江不断完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机制,每年都围绕区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一系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并对其进行表彰和激励。
2013年,区人社局牵头,创办了“吴江技能状元大赛”,为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展现才能的平台,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经过两年的探索和改进,“吴江技能状元大赛”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工作的一个品牌。今年的大赛在各镇(区)及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前期网络、媒体等多途径的宣传发动,各镇(区)积极组织选拔预赛,共有259位选手报名参赛,涉及纺丝工、维修电工、工具钳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和电子商务师等5个工种。盛泽镇、吴江开发区主动配合,分别承办纺丝工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两个工种。大赛分设吴江中专赛点和恒力集团赛点,区人社局也积极和苏州技师学院、苏州经贸学院和南通纺院等院校合作命题,邀请专家裁判,确保竞赛质量和公平公正。
强学校 深化“双证制”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11月23日,陈锋博士工作室以及孙勤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挂牌,打开了技能大师与学校牵手培育人才的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吴江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调优、高新技术产业调强、现代服务业调大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支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服务特色强的优质职业技工院校进行教育改革试点,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具备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满足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有效衔接、融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历教育证书更具有职场含金量,吴江的学校已经开始深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培养模式:鼓励各大中型企业为技能人才培训提供实训场地和实习岗位,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通过企业与院校、培训机构的师资互派,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的交流教学,让劳动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符合实际的操作技能。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吴江本地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过去五年里苏信学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200多个,利用本土资源,竭力培养吴江本地急需人才。这种对口人才培育的方式,也为解决学生就业提供了新途径。
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每年为地方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500多人。去年,学校乔迁新址,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同时升级。新的校园设有光缆生产实训、电梯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等三个大型实训车间,有机电、汽修、电子电工、旅游烹饪等实验实训室83个,能有效满足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训需求。目前,学校与6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江苏省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一个。
坐落于绸都盛泽的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以“传承丝绸文化、培育绸都英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赛教练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35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教师98人,双师型教师70人。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当然,吴江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工作不仅限于此。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主,更多的成人职业学校为后盾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注重毕业生的技能实才,采取“双证”考试的形式,即毕业生必须先考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能获得毕业证书。
谁为技能劳动者打通成长通道?
树大师 以典型带动全区技能人才队伍
11月27日,在第二届“苏州技能英才周”开幕式上,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谭颖将“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交到了亨通光电高级技师、工程师韦冬的手上。“韦冬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今年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这为吴江技能人才工作又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2005年开始,吴江率先在光电缆、纺织、传统艺术等行业中建立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工作室在研发精品、解决工业难题、抢救濒危文物、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二五”技能人才规划中吴江更加重视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在行业中发挥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城市。期间,通鼎集团“孙勤良大师工作室”连续获评省级、国家级,亨通“韦冬大师工作室”成功获评省级大师工作室。
技能人才为吴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高度的产业集聚也为吴江赢得了“丝绸之府”、“电子之城”、“光电缆之都”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美誉。吴江已经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和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地区迈进。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江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苏州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6家,吴江区级技能人才工作室18家。4人获评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4人获选派赴德国、美国海外技能培训。亨通集团获评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达电子和亨通集团获评省级企业内评试点单位。
建基地 试点区域化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10月28日,吴江首家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恒力集团揭牌。这标志着吴江技能人才培育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为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完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设施设备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开端,吴江就着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筹备工作。去年,属于吴江的“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方案”正式出炉:2015年,以恒力为试点,着手推进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落户恒力的实训基地目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超过150万元,实训设施设备投资总额超过了300万元。基地划分为维修电工实训中心、机修钳工实训中心、纺丝工实训中心、化纤后处理工实训中心、纺织纤维检验工实训中心等五大功能模块。其中纺丝工、化纤后处理工被盛泽镇政府作为首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
据了解,试点建设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总体思路是以具有技能人才内评资质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依托,校企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成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内相关产业职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镇(区)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实训基地。
近几年,吴江将通过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试点建设,探索新的区镇共建方式,推进建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职业技能、培训、实训、鉴定和技术攻关服务于一体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目标,力争在全区形成门类较为齐全、技术先进、面向全社会开放、运行机制高效、具有吴江特色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