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手记(四)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5-11-03 09:56
融入基层 发挥优势 服务百姓
劳晓飞
劳晓飞
当接到挂职通知的时候,我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是充满期待,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要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接受新挑战,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站,也是一次重要的考验;另一方面是感受到了压力,怎样快速地了解基层、融入基层,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更好地服务百姓,是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到了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屯村办事处,领导并没有急于让我着手开展工作,而是先了解屯村社区的基本情况。我跟着办事处的同事奔波在社区的各个地方,例如查看社区沿街、菜市场的环境卫生,检查拆迁小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参与社区信息员的交流会议,参与发布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一段时间下来,我开始熟悉社区的情况,屯村社区是被撤并的乡镇,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但是随着区委、区政府对被撤并乡镇建设的重视,屯村社区也加大了整治环境卫生、改造沿街店面、建设拆迁小区的力度,使得整个屯村社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两年,屯村办事处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举办了“文明风尚”等一系列活动,成立了“一串红”园艺社等文化社团。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社区还无法便捷享受吴江城区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辐射。截至目前,社区仅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缺乏可以有效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场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动迁农民也亟待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提高屯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我工作重点之一,因为之前在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工作时就经常参与“三下乡”、公益宣讲进社区的活动,当我的角色转变之后,我的任务就是要把送公共文化服务下乡转变为争取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于是开设屯村社区“市民讲堂”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去年,屯村办事处在动迁小区——沐庄湖花园建设之际,在居民宴会楼三楼专门开辟了一间“市民讲堂”活动室。讲堂面积不大,能容纳100多人,但配套设施齐全,讲台、音响、投影仪等样样都有,完全满足各类宣讲活动的开展。硬件设施完善了,但是师资力量的邀请成为社区领导担心的问题,此时我想到了我们部里的鲈乡社科大讲坛这个大平台正好可以弥补社区师资力量的不足,鲈乡社科大讲坛开设9年多来,一直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草根路线,宣讲范围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文化、国际形势、经济形势、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成才、法律法规、健康卫生、收藏鉴赏等。大讲坛还有一支40多人的稳定的宣讲队伍,近年来每年开课场次有200多场。
由于之前在组织开展大讲坛工作中,存在基层选课单位组织不力的问题,现在角色转换后,需要我从选课单位组织方来考虑“市民讲堂”的开展问题。“市民讲堂”毕竟是今年第一次开设,为社区居民所熟知和喜欢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制定了考核激励制度,一是向“市民讲堂”学员下发《屯村市民讲堂2015年度选课表》,采用积分制。二是鼓励听课居民写听课笔记以及听后感,此附加分将与积分一起作为学员的年度综合得分。最后,工作人员根据积分得分、测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学习型好市民”20名,到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今年,“市民讲堂”计划开课9次,宣讲的课程包括居民健康、盆栽养殖、家庭菜公开课、急救知识、历史评书、金融理财等受百姓欢迎的内容。办事处还利用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幸福屯村”对“市民讲堂”扩大宣传,通过连续的发布微信推送消息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菜单式选课。从4月到10月,屯村社区“市民讲堂”已经如期开展了7次,每次讲课讲堂里都是座无虚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举措也受到了《苏州日报》的关注,在前不久还专门刊文进行了介绍。(作者系区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目前在吴江开发区挂职)
到了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屯村办事处,领导并没有急于让我着手开展工作,而是先了解屯村社区的基本情况。我跟着办事处的同事奔波在社区的各个地方,例如查看社区沿街、菜市场的环境卫生,检查拆迁小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参与社区信息员的交流会议,参与发布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一段时间下来,我开始熟悉社区的情况,屯村社区是被撤并的乡镇,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但是随着区委、区政府对被撤并乡镇建设的重视,屯村社区也加大了整治环境卫生、改造沿街店面、建设拆迁小区的力度,使得整个屯村社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两年,屯村办事处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举办了“文明风尚”等一系列活动,成立了“一串红”园艺社等文化社团。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社区还无法便捷享受吴江城区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辐射。截至目前,社区仅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缺乏可以有效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场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动迁农民也亟待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提高屯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我工作重点之一,因为之前在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工作时就经常参与“三下乡”、公益宣讲进社区的活动,当我的角色转变之后,我的任务就是要把送公共文化服务下乡转变为争取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于是开设屯村社区“市民讲堂”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去年,屯村办事处在动迁小区——沐庄湖花园建设之际,在居民宴会楼三楼专门开辟了一间“市民讲堂”活动室。讲堂面积不大,能容纳100多人,但配套设施齐全,讲台、音响、投影仪等样样都有,完全满足各类宣讲活动的开展。硬件设施完善了,但是师资力量的邀请成为社区领导担心的问题,此时我想到了我们部里的鲈乡社科大讲坛这个大平台正好可以弥补社区师资力量的不足,鲈乡社科大讲坛开设9年多来,一直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草根路线,宣讲范围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文化、国际形势、经济形势、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成才、法律法规、健康卫生、收藏鉴赏等。大讲坛还有一支40多人的稳定的宣讲队伍,近年来每年开课场次有200多场。
由于之前在组织开展大讲坛工作中,存在基层选课单位组织不力的问题,现在角色转换后,需要我从选课单位组织方来考虑“市民讲堂”的开展问题。“市民讲堂”毕竟是今年第一次开设,为社区居民所熟知和喜欢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制定了考核激励制度,一是向“市民讲堂”学员下发《屯村市民讲堂2015年度选课表》,采用积分制。二是鼓励听课居民写听课笔记以及听后感,此附加分将与积分一起作为学员的年度综合得分。最后,工作人员根据积分得分、测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学习型好市民”20名,到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今年,“市民讲堂”计划开课9次,宣讲的课程包括居民健康、盆栽养殖、家庭菜公开课、急救知识、历史评书、金融理财等受百姓欢迎的内容。办事处还利用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幸福屯村”对“市民讲堂”扩大宣传,通过连续的发布微信推送消息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菜单式选课。从4月到10月,屯村社区“市民讲堂”已经如期开展了7次,每次讲课讲堂里都是座无虚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举措也受到了《苏州日报》的关注,在前不久还专门刊文进行了介绍。(作者系区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目前在吴江开发区挂职)

(图为劳晓飞组织开展屯村社区“市民讲堂”公开课。)
扎根基层 践行使命
宋振荣
宋振荣
今年3月,我被派往平望办事处进行挂职锻炼,被安排在动迁岗位上,由此投身到热火朝天的镇村建设之中。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我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进行挂职锻炼。
一、适应新常态,稳中求变。初到平望镇时,半掺欢喜半掺忧,心情较为复杂。喜的是可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历练一下,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处事能力;忧的是机关工作十余年,虽然一直在信访条线,与群众接触机会较多,但沉到基层一线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也是第一回,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否适应基层工作,能否被群众认可,如何转变成政策执行者等现实问题摆在我面前,心里感到忐忑不安。所以我要在这个“变”字上寻求突破,踏踏实实从头做起,把自己当作学徒,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基层工作特性,尽快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还要在思想上摒弃“挂职”是“过客”、“局外人”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做好基层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新的集体,不断累积工作经验。
二、走进百姓家,真抓实干。我负责的动迁项目为平望镇安德桥景区改造工程,该项目涉及到动迁户80户,大部分居民在该区域定居30年以上,平均年龄60周岁以上,理解动迁政策比较困难。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动迁工作,我们一方面组织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摸底、宣传,让群众了解动迁的意义,并针对各户家庭实际情况作出研判,在政策理解、心理疏导、家庭矛盾化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对房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统一评估,细化赔偿价目表,方便群众理解,顺利沟通相关事宜。当然动迁工作中能够签约只是第一步,还要确保“拆得了,住得进”的基本要求,让群众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在动迁工作中稍有偏差、政策宣传不到位,随时都有推翻协议的可能,引起民怨,给党和政府增加行政负担。如80多岁的某动迁户,因其建造的房屋在1987年已缴纳了土地登记费(有收据),但“两证”一直没有办理,在动迁安置面积上一直存在异议。我知道相关情况后,主动上门与其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工作,并赶往区房管部门进行历史档案查询,最大限度地为其争取了动迁利益,用我的坚持和实际行动获得他的理解,最终,他也在动迁协议上签下了字。
三、面对新难题,勇于担当。基层是政策的执行地,更是干部“有作为”“干实事”的炼金场。平望镇安德桥景区改造动迁项目中虽然大部分居民已签约并得到安置,但部分居民因补偿价格落差较大、家庭矛盾等原因成为了“老大难”,动迁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面对僵局,我们从“三方面”着手,缓解群众不满情绪,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化解矛盾,在对待动迁“老大难”的问题上,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以政策法规作为办事准则,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依托思想感化化解矛盾,针对部分不愿动迁的老党员、老干部,从实际出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三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对有特殊原因、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不愿动迁的,寻求已拆迁安置人员的帮助,帮助其抛开思想包袱。如某居民由于家庭困难,自身也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对动迁始终有抵触情绪,动迁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部分热心群众互相配合,从其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关心帮扶,使其渡过思想难关,现已办理好所有动迁手续。
面对群众的各类问题如何来一一化解,也是我挂职期间亟须解决的难题。如何统筹好执行政策法规与满足群众合法、合理需求,是我挂职期间必须“弹好的钢琴”。我将继续脚踏实地,践行好一名公职人员的职责,为百姓安居乐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系区信访局督查科科长,目前在平望镇挂职)
一、适应新常态,稳中求变。初到平望镇时,半掺欢喜半掺忧,心情较为复杂。喜的是可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历练一下,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处事能力;忧的是机关工作十余年,虽然一直在信访条线,与群众接触机会较多,但沉到基层一线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也是第一回,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否适应基层工作,能否被群众认可,如何转变成政策执行者等现实问题摆在我面前,心里感到忐忑不安。所以我要在这个“变”字上寻求突破,踏踏实实从头做起,把自己当作学徒,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基层工作特性,尽快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还要在思想上摒弃“挂职”是“过客”、“局外人”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做好基层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新的集体,不断累积工作经验。
二、走进百姓家,真抓实干。我负责的动迁项目为平望镇安德桥景区改造工程,该项目涉及到动迁户80户,大部分居民在该区域定居30年以上,平均年龄60周岁以上,理解动迁政策比较困难。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动迁工作,我们一方面组织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摸底、宣传,让群众了解动迁的意义,并针对各户家庭实际情况作出研判,在政策理解、心理疏导、家庭矛盾化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对房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统一评估,细化赔偿价目表,方便群众理解,顺利沟通相关事宜。当然动迁工作中能够签约只是第一步,还要确保“拆得了,住得进”的基本要求,让群众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在动迁工作中稍有偏差、政策宣传不到位,随时都有推翻协议的可能,引起民怨,给党和政府增加行政负担。如80多岁的某动迁户,因其建造的房屋在1987年已缴纳了土地登记费(有收据),但“两证”一直没有办理,在动迁安置面积上一直存在异议。我知道相关情况后,主动上门与其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工作,并赶往区房管部门进行历史档案查询,最大限度地为其争取了动迁利益,用我的坚持和实际行动获得他的理解,最终,他也在动迁协议上签下了字。
三、面对新难题,勇于担当。基层是政策的执行地,更是干部“有作为”“干实事”的炼金场。平望镇安德桥景区改造动迁项目中虽然大部分居民已签约并得到安置,但部分居民因补偿价格落差较大、家庭矛盾等原因成为了“老大难”,动迁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面对僵局,我们从“三方面”着手,缓解群众不满情绪,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化解矛盾,在对待动迁“老大难”的问题上,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以政策法规作为办事准则,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依托思想感化化解矛盾,针对部分不愿动迁的老党员、老干部,从实际出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三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对有特殊原因、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不愿动迁的,寻求已拆迁安置人员的帮助,帮助其抛开思想包袱。如某居民由于家庭困难,自身也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对动迁始终有抵触情绪,动迁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部分热心群众互相配合,从其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关心帮扶,使其渡过思想难关,现已办理好所有动迁手续。
面对群众的各类问题如何来一一化解,也是我挂职期间亟须解决的难题。如何统筹好执行政策法规与满足群众合法、合理需求,是我挂职期间必须“弹好的钢琴”。我将继续脚踏实地,践行好一名公职人员的职责,为百姓安居乐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系区信访局督查科科长,目前在平望镇挂职)

(图为宋振荣深入居民家中走访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