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开辟培养本土化技术型人才新路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5-07-15 08:41
“地方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本地急需人才”,今年3月,5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其中一名人大代表就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这样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吴江本地唯一的高校,去年起,创新办学手段,利用本土资源,竭力培养吴江本地急需人才。
不用高考也能上大学
“3+3”模式贯通升学绿色通道
“下半年就能上二年级,再过一年,我就能上大学了。”17岁的鲍丙月是吴江松陵人,去年中考后她进入吴江中专就读,这一年,吴江中专新开了两个“特殊”的班级,俗称“3+3”班。
“3+3”班是指2014年起,经省教育厅批准,苏信学院与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合作举办的中高职衔接项目, 衔接模式为“3+3”分段培养方式。也就是说,上3年中专后再到苏信上3年大专,没有高考,直通入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大学梦,鲍丙月也不例外,对她来说,没有高考的压力,能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专业技术,再好不过了。
鲍丙月坦言,以她的成绩上普通高中有些吃力,但大学还是要上的,能在本地的高校完成学业,以后在本地就业,是她和家人一直以来的期盼。
本地高校培养本地人才
技术专业对口本地产业
鲍丙月学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除了这个专业,苏信学院和吴江中专对接的还有旅游管理,和丝绸中专对接的是会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吴江当前正在实施“4+4+1”产业振兴计划,即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解读“3+3”模式的这四个专业,每个都对口吴江本地产业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口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而会计和旅游管理对口的是现代服务业。
“以后找工作应该很好找的。”鲍丙月表示,学校里经常安排实训的课程,技术实践这一块她很有信心,而且她在中专三年学的专业在苏信学院的三年还能延续,6年时间着力学习一门技术,就业肯定有优势。“将来肯定还是在吴江工作的,我可以应聘到吴江一些大的电子企业,他们一直有招聘。”
创新办学还在延续
人才培养更加“本土化”
对于苏信学院与吴江中专、丝绸中专合作举办的中高职衔接项目而言,不是一个“3+3=6”的简单算术题,而是让3+3有了大于6的答案。为做好中高职衔接项目,苏信学院与吴江中专、丝绸中专联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转段课程考核,并定期实行领导小组会商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苏信学院教务处处长盛丽梅介绍,尽管这种模式才创办不久,但魅力持续升温。“我们每年招生一直爆满的。”每年“3+3”班每个专业招生50人,两个学校共200人。每次招生都爆满。对于选择这样的分段培养项目,很多学生认为是升学和就业的双赢。
据悉,“3+3”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入学也有一定的条件,除了在中职期间要完成所有课程并及格外,还得取得一种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江苏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技术培养要求更高。盛丽梅表示,以后专业数量还会根据需求增加。
“除了‘3+3’,吴江以后还会推行‘3+4’等模式,也就是中专直升本科。”区教育局副局长顾忆红认为,现在全国都在推行创新办学模式,吴江也应紧跟潮流接地气,让本地的高校培养更多的本地技术型人才。
不用高考也能上大学
“3+3”模式贯通升学绿色通道
“下半年就能上二年级,再过一年,我就能上大学了。”17岁的鲍丙月是吴江松陵人,去年中考后她进入吴江中专就读,这一年,吴江中专新开了两个“特殊”的班级,俗称“3+3”班。
“3+3”班是指2014年起,经省教育厅批准,苏信学院与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合作举办的中高职衔接项目, 衔接模式为“3+3”分段培养方式。也就是说,上3年中专后再到苏信上3年大专,没有高考,直通入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大学梦,鲍丙月也不例外,对她来说,没有高考的压力,能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专业技术,再好不过了。
鲍丙月坦言,以她的成绩上普通高中有些吃力,但大学还是要上的,能在本地的高校完成学业,以后在本地就业,是她和家人一直以来的期盼。
本地高校培养本地人才
技术专业对口本地产业
鲍丙月学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除了这个专业,苏信学院和吴江中专对接的还有旅游管理,和丝绸中专对接的是会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吴江当前正在实施“4+4+1”产业振兴计划,即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解读“3+3”模式的这四个专业,每个都对口吴江本地产业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口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而会计和旅游管理对口的是现代服务业。
“以后找工作应该很好找的。”鲍丙月表示,学校里经常安排实训的课程,技术实践这一块她很有信心,而且她在中专三年学的专业在苏信学院的三年还能延续,6年时间着力学习一门技术,就业肯定有优势。“将来肯定还是在吴江工作的,我可以应聘到吴江一些大的电子企业,他们一直有招聘。”
创新办学还在延续
人才培养更加“本土化”
对于苏信学院与吴江中专、丝绸中专合作举办的中高职衔接项目而言,不是一个“3+3=6”的简单算术题,而是让3+3有了大于6的答案。为做好中高职衔接项目,苏信学院与吴江中专、丝绸中专联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转段课程考核,并定期实行领导小组会商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苏信学院教务处处长盛丽梅介绍,尽管这种模式才创办不久,但魅力持续升温。“我们每年招生一直爆满的。”每年“3+3”班每个专业招生50人,两个学校共200人。每次招生都爆满。对于选择这样的分段培养项目,很多学生认为是升学和就业的双赢。
据悉,“3+3”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入学也有一定的条件,除了在中职期间要完成所有课程并及格外,还得取得一种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江苏省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技术培养要求更高。盛丽梅表示,以后专业数量还会根据需求增加。
“除了‘3+3’,吴江以后还会推行‘3+4’等模式,也就是中专直升本科。”区教育局副局长顾忆红认为,现在全国都在推行创新办学模式,吴江也应紧跟潮流接地气,让本地的高校培养更多的本地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