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坐标——追记张家港市杨舍镇赵庄社区党委书记汪明如(下)
来源: 《苏州日报》2015年4月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5-04-08 11:15
  “等村里的发展再好一点,我们就歇歇,过过清闲的日子。”
  “等我把乾宸大厦和其他几件事情办好了,村里今后有长远保障了,我就空了,就陪你出去旅游。”
  “等我退休了,两个孙女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牵着她们去暨阳湖散步。”
  “等等,再等等”……
  汪明如走了,家人终究没能等到他兑现这些承诺。回村工作十年,他太忙了,忙得全家吃顿团圆饭都是奢望,忙得全家
  拍张全家福都是幻想。
  汪明如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怒放,树起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价值坐标,铸就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精神丰碑!
  “人活在世上,钱是挣不完的,官是当不到头的,我只想为村里人多做点实事”
  十年前,汪明如放下“金饭碗”、回来做“村官”的消息,让赵庄的乡亲们大感意外。
  事实上,关于汪明如是否回村工作这件事,这个小家庭开了三次民主会。前两次,妻子许淑英和儿子汪洋都是反对票。妻子深知丈夫回村工作所面临的压力,舍不得他回村吃苦。儿子觉得从小到大,父母都忙于生意,没有能够很好地陪伴他,希望父亲能有更多的时间关心他。
  然而,汪明如终究还是回到了乡亲们中间。第三次民主会前,汪明如背着妻子找儿子谈了一次话。汪洋看到父亲像孩子一样恳求自己投票同意,真切感受到父亲对家乡的热爱和他眼里流露出的渴望。汪洋最终理解了父亲想回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想法。
  对于这样的结果,许淑英无奈地说:“既然明如做出了选择,我就只能理解他、支持他。”许淑英清楚丈夫对赵庄的感情。汪明如小时候田里遭灾颗粒无收,过年那天兄妹几个饿得饥肠辘辘,是邻家张奶奶把仅有的5个馒头送给了他们。“父老乡亲的滴水之恩,他这辈子都忘不了。后来改革开放,他下海经商,改变了‘穷小子’的命运。他总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家有室有自己的事业。”
  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汪明如早出晚归、不辞劳苦、殚精竭虑。
  2005年,建起了赵庄村第一座三产用房;
  2006年,赵庄村实现可用财力390万元,村净资产一举扭亏为盈、达到1760万元;
  2010年底,赵庄村与原北庄村合并,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2013年,赵庄村撤村建居,赵庄村党总支升格为赵庄社区党委;
  2014年,村级可用财力突破1000万元,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福利达到每人2500元,村(居)民合作医疗全额补贴。
  一串串光鲜的数字,凝结着汪明如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和责任。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汪明如只是淡淡地说:“人活在世上,钱是挣不完的,官是当不到头的,我只想为村里人多做点实事。”
  “农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投入,工作融入,责任落实,不能洒花露水,要实打实”
  十年,汪明如把一个薄弱村带成一个榜样村,靠的是什么?他说:“农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投入,工作融入,责任落实,不能洒花露水,要实打实。”
  百姓百姓百条心,村干部就是要把百条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干成事。赵庄修建的4个“便民会所”,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威信。
  赵庄村首批拆迁的村民安置在湖滨新村,缺少一个村民举办婚事、
  丧事的场所,大家向村里提出建办“便民会所”。2007年春,汪明如承诺说:“乡亲们的建议合情合理,不管困难再大,我们一定满足大家的心愿!”
  尽管只是建一个“便民会所”,但这也并非易事,村里必须征得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且要办好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手续,还要筹集一大笔资金。汪明如跑上跑下,几经周折终于办妥了手续。他硬是从村里抠出30万元,建起了“湖滨新村便民会所”,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随着村民陆续安置到赵庄新村等小区,先后建成了4个“便民会所”。
  汪明如说,涉及群众困难的事,再烦也要办;对群众有利的事,再难也要做好;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也坚决不做。
  汪明如还爱管闲事,谁家有矛盾,他都会“问一问”;谁家有困难,他肯定会“帮一帮”,谁家有尴尬,他就要“管一管”。
  村民蒋国平身患尿毒症,换肾及治疗用去130多万元,2013年肾移植失败后,对生活很绝望。汪明如不仅经常鼓励蒋国平,还带头捐款帮他渡过难关。直到去世前一个月,癌细胞已转移深入骨髓的汪明如,还在村干部的搀扶下爬上4楼,最后一次探望了蒋国平,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赵庄村与原北庄村合并,是汪明如遇到的一大“挑战”。北庄村是张家港市级扶贫村,两村差距悬殊,村民待遇也有着天壤之别。不少人为汪明如捏着一把汗。但汪明如迎难而上,提出两村合并后要实现“三同步”:经济发展上同步,共同实现增值保值;实事工程上同步,共同改善民生质量;百姓福利待遇上同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北庄村并到赵庄村的第一年,年终分配人均1000元,第二年就达到了1500元。原北庄村民高兴地说:“汪书记说到做到,对我们一视同仁!”
  “一个人的价值,不看在位的时候多少人围着他转,而看他死后多少人为他送行”
  “17户困难家庭要办低保、398名60周岁以上老人要村里支付参保、聋哑夫妇宋金龙又生病了,要给他们报销医药费……”汪明如去世后,许淑英收拾他的遗物时,这样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了10多本。
  对家里的事情几乎不闻不问的汪明如,对村里各家各户的突发事和难事了如指掌。村里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的名单,汪明如每个月要重新排一遍。70岁的老人谭惠英说,全村孤寡老人都无偿住进了老年过渡房,每年能领到2500元福利金,棋牌室、健身房的老年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老人们不仅生活无忧,精神也有了依托。
  赵庄村有80多户过渡房,住的都是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特殊家庭。工作再忙,身体再不好,汪明如总是坚持每月探视一两次。年近七旬的眼疾老人孙桂清生活贫苦,汪明如每次都自己掏钱接济他,并宽慰老人:“好好活着,享享今天赵庄的福!”困难户徐永英说:“他每次来我家都会捎上一些物品和慰问金,鼓励我女儿好好读书,长大回报父母和社会。我女儿常说,没见到过像他这样的好书记!”
  自从知道汪明如得了胃病,过渡房里的老人们时刻牵挂着他的病情,老人们经常煮白米粥,只盼路过家门口的汪明如能喝上一口暖暖胃。
  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汪明如心里装满了百姓的冷暖疾苦;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汪明如用尽生命交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完美答卷。
  2014年12月上旬,汪明如在和病魔做最后的搏斗,但他依然牵挂着村里的工作,社区党委副书记邓敏毓每天下午4点都会向他汇报工作,然后带回汪明如写在纸条上的工作安排。“每张纸条都是皱巴巴的,上面都是他的汗水。”邓敏毓说。临终前三天,他咬着牙用了2分钟才在一份文件上签完自己的名字。临终前两天,他费尽全身气力接完最后一个工作电话后,完全虚脱。汪明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汪明如的葬礼上,送行的村民们悲痛万分。村民蒋永良哭着说:“我们盼到了好书记,但好书记却走得这么早,为啥呀?!”村民钱凤娟、周美琴说:“过去的矛盾多发村成为如今的文明和谐村,凝聚着汪书记的心血,也凝聚着汪书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情怀……”
  汪明如活着的时候,常常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标尺”:“一个人的价值,不看在位的时候多少人围着他转,而看他死后多少人为他送行。”
  言犹在耳。汪明如走了,但一个可亲可敬的党员干部形象,永远留在了赵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