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智囊”——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5-03-30 18:42
日前,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5/2016预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透露,盛虹化纤板块年产能已达165万吨,差别化率达85%,盛虹集团已成为国内化纤行业的排头兵。这与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冯淑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冯淑芹是东华大学的博士,2010年来到盛虹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她的课题项目名称正是《基于回收聚酯瓶片的易染色涤纶长丝的研发》。“这可是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能源的再生利用,而且能够为企业找到一条创新之路。”冯淑芹说,“此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可用于企业生产了。”冯淑芹还谈到,她之所以选择留在盛虹集团,是因为盛泽和盛虹集团为她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差别化产品,提高企业利润。”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阿利介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研工作,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除了盛虹集团,盛泽其他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正在发挥作用,为传统纺织企业注入了全新的科研动力。
据了解,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共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其中总站2家,企业分站7家,建站数占全区1/3,是吴江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多的区镇。建站以来,各工作站分别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引进博士12名。在进站博士研究的课题中,已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个,单位级项目22个,专利授权数9件,累计发表论文48篇,4人入选省“博士计划”。
如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纺织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深化了企业与高校之间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了企业科研、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企业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智力优势,推动了丝绸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的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仅有科研项目完成结题,更是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业务,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也为纺织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先后与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完成了包括“磷硅共聚共混阻燃聚酯纤维以及织物产品开发”、“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模式下交易所风险控制体系”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课题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上市公司的‘智囊’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与国内各大高校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工作站逐步成为公司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带动了公司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整个公司中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
此外,恒力集团、鹰翔集团、志向集团、新民科技、海泰纺织、华佳集团也建立了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大部分课题项目已出站,研发出一大批走在国内外纺织领域理论前沿或具有市场远景的产品,工作站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智囊”。
据悉,为鼓励区域内企业引入高端人才,实现企业做强做优,在吴江区级层面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后,奖励工作站5万元、博士3万元;如果出站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工作站10万元、博士5万元。不仅如此,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还出台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的系列制度,对博士后人员的工资待遇、医疗保障、户口、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作出规定,可以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
“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的打造,不仅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更为企业带来前沿的科研项目,从而推动了全镇纺织业的创新驱动。”孙阿利如是说。
冯淑芹是东华大学的博士,2010年来到盛虹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她的课题项目名称正是《基于回收聚酯瓶片的易染色涤纶长丝的研发》。“这可是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能源的再生利用,而且能够为企业找到一条创新之路。”冯淑芹说,“此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可用于企业生产了。”冯淑芹还谈到,她之所以选择留在盛虹集团,是因为盛泽和盛虹集团为她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差别化产品,提高企业利润。”
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阿利介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研工作,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除了盛虹集团,盛泽其他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正在发挥作用,为传统纺织企业注入了全新的科研动力。
据了解,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共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其中总站2家,企业分站7家,建站数占全区1/3,是吴江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多的区镇。建站以来,各工作站分别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引进博士12名。在进站博士研究的课题中,已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个,单位级项目22个,专利授权数9件,累计发表论文48篇,4人入选省“博士计划”。
如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纺织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深化了企业与高校之间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了企业科研、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企业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智力优势,推动了丝绸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的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仅有科研项目完成结题,更是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业务,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也为纺织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先后与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完成了包括“磷硅共聚共混阻燃聚酯纤维以及织物产品开发”、“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模式下交易所风险控制体系”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课题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上市公司的‘智囊’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与国内各大高校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工作站逐步成为公司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带动了公司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整个公司中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
此外,恒力集团、鹰翔集团、志向集团、新民科技、海泰纺织、华佳集团也建立了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大部分课题项目已出站,研发出一大批走在国内外纺织领域理论前沿或具有市场远景的产品,工作站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智囊”。
据悉,为鼓励区域内企业引入高端人才,实现企业做强做优,在吴江区级层面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后,奖励工作站5万元、博士3万元;如果出站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工作站10万元、博士5万元。不仅如此,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还出台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的系列制度,对博士后人员的工资待遇、医疗保障、户口、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作出规定,可以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
“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的打造,不仅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更为企业带来前沿的科研项目,从而推动了全镇纺织业的创新驱动。”孙阿利如是说。

(图为恒力集团博士后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