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十七大专题研究班上提出,要“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今年2月1日,《中国人事报》特别关注版刊发报道《撒下接班人的种子——江苏“1011工程”透视》,介绍了江苏选拔千余名优秀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做法。可以说,就如何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党政干部的完整链条,江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据了解,北京、山西、河南、辽宁等许多省市也开展了相关探索。值得关注。
近日,《中国人事报》就“党政干部培养链”这一命题进行纵深探讨。所邀嘉宾有江苏省4位党政干部和中央党校党建专家。他们的观点,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理解党政干部培养链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注一:党政干部培养链,关键点在哪
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
干部培养链关键是“链”
对于党政干部培养链的问题怎么理解?我体会,要形成党政干部培养链,关键是“链”。这个“链”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机制。譬如,我们播下去的种子,在培养上就应该有一整套有效的培育措施。干旱时要浇水,瘦弱时要施肥,板结时要松土,有病时要喷药。这就是科学的跟踪培养。我们现在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是,要有服务大局意识,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实际工作经验,要有为民务实作风,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要有清正廉洁的形象。这需要我们在培养措施上形成有机的链接。
干部的培养不能只关注少数人,应注重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过去我们讲培养,但是没有形成链。
第二,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从干部培养的角度,我们强调这个“链”,但它也只是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干部管理工作涉及培养、选任、考核、监督、升降、奖惩等多个环节。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形成培养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培养优秀的党政人才,首先“种子”要选好,其次培养措施要抓好,最后还要使用好。这需要我们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链好每一个环节。
第三,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规划。着眼长远,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干部队伍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干部来源在什么地方?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选拔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只是一个源头工程。今后的干部培养和使用工作,还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规划。
由此,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这项工作将会形成干部工作的新导向,带来干部人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就是人才要到基层锻炼,干部要面向基层选拔。基层党政干部的选拔要面向优秀的村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来源要拓展到到村任职的优秀大学生;各级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要面向基层优秀年轻干部。
应该说,目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干部选拔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我省在“双推双考”、“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方面积累了经验。考察、面试、公示、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选拔程序也越来越严密。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培养机制?要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选拔干部,用科学发展的实绩来考核干部,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来提高干部,用科学发展的典型来引导干部。
在形成党政干部培养链问题上,为什么提出来自工农和基层一线?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大批了解国情、熟悉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干部。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三农”问题。从目前的干部队伍来看,不少干部从校门一步迈进机关门。现在在中间增加了一个农门。这一路径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
基层工作经历对干部成长有哪些好处呢?首先,他们做过基层工作,养成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其次,他们直接接触群众,增强了顺民愿、帮民富、解民忧的意识。再从干部的成长过程来看,有基层工作经历者,往往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比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党政干部的培养问题上,我们不能排除多种渠道,但面向基层一线应该是一种导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干部,这是干部成长的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不要只把大学生留在机关里,还要把大学生放到基层去,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要循序渐进地多岗位磨练。其中特别优秀的,也需要大胆使用,有所突破。
干部培养链体现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注二:党政干部培养链,为什么强调基层经验
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李卫平:
重视“工农”经历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
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干部人才匮乏和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自身靠得住,群众信得过,其实是对干部的最大期盼。在县乡党委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重视在工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不能否定多渠道培养干部的重要性,但“工农”一环不应忽视。有些同志常埋怨,动机很好,定了措施,给了政策,但群众不领情;有些部署看上去很周密,而落实不下去,“吃力不讨好”。其实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一线的“脉”把得不准。干部必须多渠道培养,但“工农”一线经历既是了解基层的需要,又是改造基层的需要,更是培养链上的重要一环。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改善民生,普惠群众,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工人农民。领导干部和领导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抓好“三农”,关注基层,而其基本要求是了解“三农”,了解“基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基础在工农。各级党政干部是执政能力的实践者、体现者,也可以说,干部强则执政能力强,但没有基础,何来能力。干部与执政基础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才能最终实现干部既是“组织的”,又是“群众的”;既是“上级的”,又是“基层的”;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
关注三:党政干部培养链,对干部队伍建设有何意义
连云港市委常委、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
延伸链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特别是干部的可持续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选人的渠道不够宽,育人的方法不够活,用人的机制不够新。归根到底就是干部的培养链较短,内涵不够丰满。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干部队伍。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抓住最初始的环节。大学生文化程度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新,思维比较活跃,开拓精神比较强,从他们中间公开选拔一批佼佼者作为我们党的干部的“预备队”来进行培养,就能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推进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面向最基层的岗位。对于许多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当前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群众观念、意志品格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获得。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立足最具体的实践。我们提倡把年轻干部放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不是苛求他们现在能干成什么,而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为干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累经验、积聚才干。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通过实践来检验、挑选和及时使用干部。
延伸干部培养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必须营造最有利的成长环境。各级组织必须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来激发干部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促进和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做到真情关爱、真诚信任、真心育才。
关注四: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基点何在
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
工农一线是党政干部培养的“第一链条”
“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结合去年江苏省选派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践,我认为: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应高度重视在工农一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培养干部,倾力锻造党政干部培养的“第一链条”。
农村基层一线是锤炼干部的熔炉,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在农村基层一线,有利于培养干部的民本意识和宗旨观念,有利于培养干部扶危解难、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干部艰苦奋斗、群众满意的作风。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法制上、机制上等多方面的原因,村一级干部还难以进入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来源单一、工农一线成长起来的干部缺乏等状况。要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必须将干部的培养链延伸到村一级,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完整链条。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从农村基层一线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举措。去年七月,江苏省委选派了254名大学生到宿迁市经济薄弱村任职,我们高度重视,从宿迁跨越发展、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始终把他们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让他们又好又快的成长。目前已经有一批脱颖而出。在最近的市、县、乡、村四级换届选举中,这批大学生村官当选市人大代表1名,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名,乡镇人大代表14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名,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同。事实表明,这些大学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经受了历练,增长了才干,提升了素质,正在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党政干部的后备军。
回归农村,是要命的一步“棋”
——专访中央党校党建部张希贤教授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已经决定了,干部培养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农村这片沃土中,扎到人口比例最大的老百姓当中。
■可以说,这步棋又是中国农村伟大变迁中的一种战略性举措,有知识的大学生一批一批地派往农村,这条党政干部培养链对我们党意义深远。
“又一个大规模选派大学生去农村的时代要来了!”凭借一种敏锐的政治嗅觉,党建专家张希贤如此预测,言语中不乏期待。
时值年关,中央党校校园里没了来往的学员,大多数教师也已放假,让这座神秘的红色学院愈发显得幽静。张希贤教授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出了对“党政干部培养链”这一话题的极大热忱。
在他看来,在工农一线培养干部一向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有关迹象已经表明,经过了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疏离之后,如今,党政干部培养的“根”即将重新回归农村,而这步“棋”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乃至执政能力的提高,无疑是“要命的”。
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学习十七大专题研究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表示,要进一步抓好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工作,总结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的经验,从制度上解决乡村人才匮乏和党政干部来源单一问题,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我们想知道,您对此如何解读?
张希贤:党政干部培养链,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应用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也是共产党深化和把握执政规律,为新时期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
既然长期执政,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就客观存在一个“培养链”的问题。这是我们党总结多年的经验,对干部队伍建设规律深化的认识。因为我们都知道,你干什么都有一个基本链条问题。生物有生物链,产业有产业链,农业有农业链,都有一个“上下游产业”,都形成各自基本的“链条结构”和“链条环节”。
因此,正确认识“培养链”,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深刻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命题的提出,将会使干部队伍建设走向更加科学发展的道路。
记者:在您看来,在这个党政干部的培养链上,把优秀大学生选派到农村去的意义何在?
张希贤: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那就是得农民者得天下。也就是谁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够长期执政。反之,谁不能够了解农民,解决农民问题,谁就不能够长期执政。从农村一线构建党政干部培养链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此。
在革命战争时代,我们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所以就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和西方不同,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国之后到197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80%,一化三改、农业学大寨,以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等,还得从农村起步。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从农村起步。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农村还有9.4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这个数字是欧盟25个国家人口总和的2.5倍,是美国实际人口的4倍!
所以在中国,你干部的培养链如果不扎到这里,你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你是完不成这伟大工程的。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已经决定了,干部培养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农村这片沃土中,扎到人口比例最大的老百姓当中。李源潮部长提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是要命的一步“棋”。
记者:就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来说,这条党政干部培养链是否一直植根于农村?
张希贤:确实,从共产党走过的道路看,几代人一直在往农村扎根。早年,毛泽东、彭湃等一代人进农村,造就了共产党的第一代干部;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又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抗日根据地并成长起来,这可以算做第二批;建国以后,党对50年代、60年代大学生的培养一直强调工农一线的培养,第三批人中培养出了我们现在的一些国家领导人;文化大革命中,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培养了第四批,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现在许多知青也已经走到领导岗位上了。
改革开放之后,往农村扎的这条“根”断断续续地就有点拔出来了。现在,把第五批大学生放到“三农”的第一线去锻炼,让党政干部培养链的“根”重新回归农村,这说明我们党对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知识分子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是共产党培养干部的一个传统。这样的话,干部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国情,他们制定的政策从工农中间出,自然也会更加贴近中国国情。
记者:在有了改革开放的“断档”之后,党政干部培养链重新回归农村,这其中除了共产党对国情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否还有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张希贤:需要说明的是,当前,中国农村的伟大变迁,急需要我们党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出任“村官”,并逐渐的一级一级地升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共产党真正使中华民族由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转变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传统的农耕文明正在解体。在农村,有不下1/5的人都出来打工了,留下了所谓的386159部队(中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必然使得农村第一线人才短缺,党组织的战斗力薄弱。但是,就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来说,进城务工又是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急需要党做出战略性举措,把大学生派到落后偏远、人才短缺的地方。可以说,这是共产党培养干部的一块好的土壤,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个好的场所。可以说,这步棋又是中国农村伟大变迁中的一种战略性举措,有知识的大学生一批一批的派往农村,这条党政干部培养链对我们党意义深远。
记者:选派大学生到三农一线去锻炼,从培养机制来说,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张希贤:我们要总结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的经验教训,为大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并为他们铺就一个明朗的前途。
首先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不断总结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认真听取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评议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根上把他培养好,同时也要适当加以引导。
其次,党组织要探索一种选派大学生的工作机制。如档案管理机制,谈话诫勉机制,年度考评机制,提拔和培训机制,以及结束个别人选派对象机制。
最后,要探索科学发展的干部培养链。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从入口到中间的考核、考评,政绩观的培养等等,要探索怎样使它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