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清华汽研院成技术转移新高地
来源: 《吴江日报》2015年3月9日01版       发布时间:2015-03-09 10:16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以下简称汽研院)成立3年以来,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昨天,记者从汽研院了解到,去年该院共服务国内外企业33家,签订对外服务的技术合同金额达5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汽研院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搭建起各类研发、检测、投资和对外合作等平台,加速推进汽车技术产业化进程。新能源汽车平台开发完成的4款电动特种车,在去年10月份召开的国际警用装备产品发布会上,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汽研院研发的警用电动车已经进入公安部专家鉴定阶段,最快将在今年配置到公安系统中去。其他两款民用电动车也完成了与主机厂的对接,投放市场指日可待。
  在汽车智能安全平台,汽研院成功研发车道偏离报警系统、全景行车辅助系统和泊车系统等,已经进入了广汽、长安、东风日产等知名汽车的前装市场。汽车电子控制平台上,汽研院及相关企业开发完成18千瓦的电机控制系统,已经安装到了众泰汽车中去。此外,车联网平台和汽车节能减排平台,也都有创新技术产品进入到汽车前装市场和批量生产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汽研院在2014年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发动机检测设备,在吴江建立起目前国内领先的汽车动力系统检测中心,12月正式对外运营。目前,该中心签订的服务合同金额1000万元,意向合同达到2000多万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医院”,不仅可以检查小毛小病,还能开方子,对症下“药”。今后,这个中心将作为全国权威的第三方实验室,为全世界的客户提供检测服务。
  汽研院院长成波认为,汽车产业链较长,汽研院不可能做到大而全,但可以做到“高、精、专”。他们围绕汽车产业热点及发展方向,聚焦8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控制、车联网、汽车新材料、汽车轻量化、汽车NVH、汽车安全与汽车发展战略研究。他们定位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技术支持平台,推动汽车研究技术的集聚转化,建设中国汽车“硅谷”。
  为了更好地沟通国内外企业、高校的技术需求和应用信息,汽研院于去年4月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还主办了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搭建起技术转移中心信息平台。通过大会,汽研院共向海内外征集了240项科技成果,百余个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或已经达成合作意向。
  成波表示,要在加快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苏州地区集聚转化的同时,甄别引进国内外汽车产业先进技术,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引进、技术评价、技术孵化等多方位服务,力争在不久的将来,打造成为中国汽车先进技术交流与交易平台。目前,包括日产、一汽、上汽、长安、美国通用、苏州金龙等国内外著名主机厂以及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已经与汽研院展开了技术服务合作。
  成立运作3年的汽研院,目前累计孵化高技术企业26家,过去一年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孵化企业2014年度总销售额达10亿元。全年新增专利申报4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承担纵向科技项目13项,获批金额达1147万元。
  记者短评:
  我国汽车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汇聚、融合、催化、转化各种创新元素的平台和机制。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载体,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全靠自我实践,别无借鉴。
  随着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活动持续活跃,以汽研院为主要技术交易载体的各大创新平台,针对汽车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开展技术交易与合作。从技术交易主体构成来看,企业是技术输出的主体。同时,我区企业也是承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体。
  新的体制带来新的变革,也带来新的发展效益。发展中的汽研院,走出一条政产学研参与的技术转移新路,将为推动我国汽车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