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4-12-29 16:18
去年7月,我区正式启动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一年多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党建融入发展、服务融入民生、组织融入区域、党员融入群众,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实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党组织和党员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将党建融入发展更加体现出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吴江开发区(同里镇)的一家台资企业中就有这样一名奉献在生产一线的“红领带头人”。31岁的李世方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工作,并在两年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企业,李世方利用所学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与同事一起,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他本人已取得14件专利,先后获得吴江区“技术能手”、苏州市“姑苏重点人才”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委评选为“红领带头人”。“我作为华映党总支第二支部书记,就要发挥好党员的领头作用,这样我们整个团队才更有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李世方说。
为了更好地促进党建融入发展,我区在机关事业单位争创“服务先锋机关党组织”,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在农村深化“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城乡统筹挂钩扶持,切实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在社区推行“共建和谐先锋行”,大力推广“邻里一家亲”、“百姓说事”等工作载体,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探索“中心辐射”、“磁场共振”等分类工作法,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上。近年来,我区以实施“1058”民生实事工程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建工作与民生贴得更近。通过打造覆盖区、镇、村三级的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创建“乐居驿站”、“民情绿色通道”、“365党员帮你忙”等基层党建服务品牌,构建远程教育、互联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四位一体”等服务网络,营造了优良的基层服务生态,形成了开放、多元、互动的服务格局。
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是党组织加强服务的重要依托。“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坚持组织共建,统筹区域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打造“红领同心圆”、“红色共建圈”、“区域党建联盟”等党建工作模式,引导各领域党组织立足功能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区域内党员群众。坚持资源共享,深入开展“局村挂钩”、“局社挂钩”、“局企结对”、“村企结对”等多种形式党组织结对活动,推动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筹集约,高标准建成一批区域党建工作站。坚持党员共管,试行“八小时内单位管理+八小时外驻地管理”、“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一联双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事务共商,完善经常性议事协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动员开展区域和谐共建活动。
党员来源于群众,融入群众是服务群众的前提和基石。一年多来,我区各地党代表工作室的涌现与发展,正是党员融入群众的一个缩影。在平望镇梅堰社区,居民有了小困难、小摩擦,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沈小英。两年前,她从梅堰社区党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休后,被梅堰办事处返聘为区域党建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以党代表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今年4月,梅堰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小英热线”,专治民生难题,帮助党员和群众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等方面起到创新引领作用。如今,党代表工作室逐渐成为社区居民解决难事的新去处。
为了让党员更有效融入基层群众,我区持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近万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70万余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万余条,绝大部分得到解决和答复;建立党员关爱基金会,每年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发放关爱基金近千万元;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强化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区“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达100%;建立网上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各单位间的协调会办及信访联动,认真妥善处理好群众的每条意见建议、每个问题,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党组织和党员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将党建融入发展更加体现出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吴江开发区(同里镇)的一家台资企业中就有这样一名奉献在生产一线的“红领带头人”。31岁的李世方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工作,并在两年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企业,李世方利用所学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与同事一起,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他本人已取得14件专利,先后获得吴江区“技术能手”、苏州市“姑苏重点人才”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委评选为“红领带头人”。“我作为华映党总支第二支部书记,就要发挥好党员的领头作用,这样我们整个团队才更有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李世方说。
为了更好地促进党建融入发展,我区在机关事业单位争创“服务先锋机关党组织”,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在农村深化“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城乡统筹挂钩扶持,切实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在社区推行“共建和谐先锋行”,大力推广“邻里一家亲”、“百姓说事”等工作载体,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探索“中心辐射”、“磁场共振”等分类工作法,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上。近年来,我区以实施“1058”民生实事工程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建工作与民生贴得更近。通过打造覆盖区、镇、村三级的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创建“乐居驿站”、“民情绿色通道”、“365党员帮你忙”等基层党建服务品牌,构建远程教育、互联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四位一体”等服务网络,营造了优良的基层服务生态,形成了开放、多元、互动的服务格局。
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是党组织加强服务的重要依托。“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坚持组织共建,统筹区域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打造“红领同心圆”、“红色共建圈”、“区域党建联盟”等党建工作模式,引导各领域党组织立足功能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区域内党员群众。坚持资源共享,深入开展“局村挂钩”、“局社挂钩”、“局企结对”、“村企结对”等多种形式党组织结对活动,推动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筹集约,高标准建成一批区域党建工作站。坚持党员共管,试行“八小时内单位管理+八小时外驻地管理”、“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一联双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事务共商,完善经常性议事协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动员开展区域和谐共建活动。
党员来源于群众,融入群众是服务群众的前提和基石。一年多来,我区各地党代表工作室的涌现与发展,正是党员融入群众的一个缩影。在平望镇梅堰社区,居民有了小困难、小摩擦,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沈小英。两年前,她从梅堰社区党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休后,被梅堰办事处返聘为区域党建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以党代表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今年4月,梅堰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小英热线”,专治民生难题,帮助党员和群众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等方面起到创新引领作用。如今,党代表工作室逐渐成为社区居民解决难事的新去处。
为了让党员更有效融入基层群众,我区持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近万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70万余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万余条,绝大部分得到解决和答复;建立党员关爱基金会,每年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发放关爱基金近千万元;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强化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区“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达100%;建立网上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各单位间的协调会办及信访联动,认真妥善处理好群众的每条意见建议、每个问题,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图为吴江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梅堰社区居民向党代表沈小英反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