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吴江给社区松绑减负初见成效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4-09-24 08:52
  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区开展了“推进‘政社互动’、促进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这项行动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城乡社区工作关系,增强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服务能力。
  今年起,“政社互动”工作在区“政社互动”联席会议的主导下逐步推开,3月初启动部署,5月30日,区委下发《关于在我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九项即知即改行动的通知》(吴发〔2014〕23号文件),将“推进‘政社互动’、促进社区减负增效”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九项即知即改行动之一。6月26日,全区推进“政社互动”、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会议召开,具体部署区级部门进社区工作事项的自查清理工作。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有“长臂效应”,基层自治组织“软肩现状”明显。城乡社区工作普遍存在牌子多、工作事项多、检查多、考评多、台账多、盖章多等“六多”现象。基层社区“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人手不多,职责不分,经费不足,事情繁杂,社区党建、居民服务、行政管理等搅在一起,可谓“千头万绪”。一份以太湖新城(松陵镇)梅石社区为样本梳理汇总的社区工作清单显示,社区层面需要承担的各级各类考核事务竟有140项、台账162本、各类盖章事务50项,社区机构挂牌多达84块。
  为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杜绝职能部门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随意下达到城乡社区,我区需要研究制定“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为此,从6月下旬至9月初,我区开展了各级各部门对“工作进社区”事项的全面清理整顿。在9月11日召开的全区“政社互动”联席(扩大)会议上,经过全面汇总梳理的“工作进社区”“三份目录”和“一份清单”提交联席会议进行讨论。
  区民政局副局长徐柳懿告诉记者,经过自查清理、上报、审核和梳理,初步确定各个职能部门进驻社区的“工作事项”由原来的129项缩减到58项,缩减率为55%;“考核创建”缩减率为70%,目前保留32项;“盖章事项”则由原来的51项缩减到9项,缩减率高达82%。以上 “三份目录”,目前正在征求各职能部门和镇(区)的意见。定稿后,目录将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作为今后部门工作进驻社区的准入对照样本。社区减负增效行动初见成效,但这只是行动的第一步。
  “政社互动”联席(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减负工作的基本原则,今后各级、各部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苏州市两办以上规范性文件,方可“工作进社区”,并需要按照吴办发〔2014〕54号文件规定,严格遵守申请、听证、确认、进入、监督等程序,由“政社互动”联席(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才能进入。此外,规范性文件规定之外确需社区协助办理的事项,今后由相关部门或镇(区)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区相关组织签订“项目协议书”,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落实项目经费。这样做,是要充分放开基层自治组织的手,提高社区自治服务能力。
  购买服务,并不是个新名词。配合“政社互动”的工作要求,我区今年7月开苏州之先河,首次向社会力量购买民政类公共服务,项目涉及助残服务、养老服务、社工服务、公益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等方面。
  负责这项工作的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法林介绍说,民政类公共服务项目中标单位大多是在我区登记注册的民间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一些已经有开展民政类社会服务的经验。此次以4.3万元中标“专业社工培训”项目的吴江区社区服务中心,已经在去年开展了“垂虹风帆——吴江社工成长计划”项目,培训我区社工。此次12个购买服务的项目平均中标价为9.8万元,突出了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李法林表示,购买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记者近日在吴江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采访时了解到,仁济·永鼎医院主导实施的吴江脑瘫患儿康复项目,拥有治疗团队10多人,为吴江乃至苏州地区的脑瘫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目前,正在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有30多人。
  “脑瘫儿童支持服务”项目就是我区此次政府购买民政类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是政府放手让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一次尝试,也是我区今后扩大“政府掏票子、社会接单子”范围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