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45万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
来源:
《新华日报》2014年9月23日01版
发布时间:2014-09-23 11:50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最近,全省在职党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纷纷向居住地或工作联系社区报到,热心参与城市家园的建设和管理,面对面倾听群众所想所盼,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获得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已有45万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覆盖全省5480多个社区,党员主动认领服务岗位96万多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近230万人次。
走出家门,党员不再是社区“隐身人”
“以往,在职党员就像是社区里的‘隐身人’——社区不掌握他们的情况,他们在单位上班之余,也很少参与社区的活动。现在不同了,党员们都主动在社区亮出身份,积极关心、参与社区建设。”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晓红说。
为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近日,我省出台相关意见,统一部署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在常州天宁区档案局(馆)工作的金淑红,看到居住小区物业撤离、管理混乱无序,便自告奋勇带头参与小区自治管理。几年过去,在她的带领下,小区有了自己的管理规章制度,公益经费使用更加公开透明,困扰居民生活多年的业主房屋渗水、小区车位改造、监控设备维护等“老大难”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参加活动的广大党员主动向居住地社区报到,社区党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接洽工作,做到了在职党员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兴趣特长、服务意愿等基本情况“四清”。常州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党员义工365”活动,市委书记阎立、市长费高云以普通党员身份加入党员义工组织,市属90家机关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2万多名在职党员,通过“龙城志愿者(义工)注册管理系统”向居住地社区网上报到,促进全市28万名党员全部注册、全面报到、全员参与。
“与以往各类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不同的是,引导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一方面有效激发在职党员心系社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与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群众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督,促使其‘八小时内外’表现一个样。”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岗位自选,服务项目由社区点单
“报到前其实也有疑虑,不知道自己能为社区做些什么。来到社区,才发现有这么多服务岗位可供选择、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在扬州市农委机关工作的老陈,指着一份社区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表兴奋地说。按照统一部署,每年他将承担“四个一”职责:认领1个社区服务岗位、参加1支志愿服务队、向社区提出1条好建议、帮扶1户困难群众。
为促进在职党员和社区需求的有效对接,根据我省《关于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群众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创设多样化载体,积极推进服务的供需对接。一些社区党组织根据社区实际、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提前摸排设定好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组织党员领岗履责。一些地区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由社区定期发布服务菜单,让党员自主认领、群众自主选择。
盐城、扬州等地规定,每月20日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统一活动日”,许多机关在职党员定期来到小区服务场所,按照社区党组织事先拟定的服务需求计划,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家住大丰市新德社区的市委组织部干部耿忠清,针对社区孤寡老人较多、家政服务缺口较大的实际,牵头成立了一支社区党员敬老服务队。队员们每天利用业余时间与各自挂钩服务的老人联系,每周六集中组织老人们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年底还会组织老人进行一次集中体检。“无论是需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还是家政服务,孤寡老人只要电话联系我们,立即就会有党员志愿者上门服务。”耿忠清代表服务队庄重承诺。
跟踪服务,考核结果请群众评判
把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变“上级评判”为“群众点赞”,是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活动的初衷,也是这项活动能否取得长效生命力的关键。各地切实加强活动的跟踪落实和考核评价,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让党员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
徐州市探索开展“两报告一评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定期鉴定党员履职践诺情况,向街道党工委和党员所在单位报告;党员每月向所在单位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定期组织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对进社区机关党员进行评议,测评结果反馈到党员所在单位和党员本人并予以公示。苏州市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在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档案的基础上,运用多功能电子卡、手机APP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职党员服务记录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转移接续。泰州市建立机关党员双向管理评价机制,明确规定机关党组织在民主党员评议、年终考核、年度评优、提拔晋级时必须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每年至少两次听取社区党组织反馈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对在社区生活和社区建设中有不符合党员身份言行的,或不到社区报到、不接受社区管理的机关(单位)党员,进行诫勉谈话,评先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提拔使用时亮黄牌,经调查核实有问题的,及时给予组织处理。
走出家门,党员不再是社区“隐身人”
“以往,在职党员就像是社区里的‘隐身人’——社区不掌握他们的情况,他们在单位上班之余,也很少参与社区的活动。现在不同了,党员们都主动在社区亮出身份,积极关心、参与社区建设。”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晓红说。
为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近日,我省出台相关意见,统一部署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在常州天宁区档案局(馆)工作的金淑红,看到居住小区物业撤离、管理混乱无序,便自告奋勇带头参与小区自治管理。几年过去,在她的带领下,小区有了自己的管理规章制度,公益经费使用更加公开透明,困扰居民生活多年的业主房屋渗水、小区车位改造、监控设备维护等“老大难”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参加活动的广大党员主动向居住地社区报到,社区党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接洽工作,做到了在职党员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兴趣特长、服务意愿等基本情况“四清”。常州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党员义工365”活动,市委书记阎立、市长费高云以普通党员身份加入党员义工组织,市属90家机关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2万多名在职党员,通过“龙城志愿者(义工)注册管理系统”向居住地社区网上报到,促进全市28万名党员全部注册、全面报到、全员参与。
“与以往各类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不同的是,引导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一方面有效激发在职党员心系社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与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群众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督,促使其‘八小时内外’表现一个样。”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岗位自选,服务项目由社区点单
“报到前其实也有疑虑,不知道自己能为社区做些什么。来到社区,才发现有这么多服务岗位可供选择、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在扬州市农委机关工作的老陈,指着一份社区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表兴奋地说。按照统一部署,每年他将承担“四个一”职责:认领1个社区服务岗位、参加1支志愿服务队、向社区提出1条好建议、帮扶1户困难群众。
为促进在职党员和社区需求的有效对接,根据我省《关于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群众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创设多样化载体,积极推进服务的供需对接。一些社区党组织根据社区实际、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提前摸排设定好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组织党员领岗履责。一些地区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由社区定期发布服务菜单,让党员自主认领、群众自主选择。
盐城、扬州等地规定,每月20日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统一活动日”,许多机关在职党员定期来到小区服务场所,按照社区党组织事先拟定的服务需求计划,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家住大丰市新德社区的市委组织部干部耿忠清,针对社区孤寡老人较多、家政服务缺口较大的实际,牵头成立了一支社区党员敬老服务队。队员们每天利用业余时间与各自挂钩服务的老人联系,每周六集中组织老人们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年底还会组织老人进行一次集中体检。“无论是需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还是家政服务,孤寡老人只要电话联系我们,立即就会有党员志愿者上门服务。”耿忠清代表服务队庄重承诺。
跟踪服务,考核结果请群众评判
把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变“上级评判”为“群众点赞”,是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活动的初衷,也是这项活动能否取得长效生命力的关键。各地切实加强活动的跟踪落实和考核评价,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让党员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
徐州市探索开展“两报告一评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定期鉴定党员履职践诺情况,向街道党工委和党员所在单位报告;党员每月向所在单位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定期组织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对进社区机关党员进行评议,测评结果反馈到党员所在单位和党员本人并予以公示。苏州市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在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档案的基础上,运用多功能电子卡、手机APP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职党员服务记录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转移接续。泰州市建立机关党员双向管理评价机制,明确规定机关党组织在民主党员评议、年终考核、年度评优、提拔晋级时必须主动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每年至少两次听取社区党组织反馈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对在社区生活和社区建设中有不符合党员身份言行的,或不到社区报到、不接受社区管理的机关(单位)党员,进行诫勉谈话,评先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提拔使用时亮黄牌,经调查核实有问题的,及时给予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