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退”一步风清气朗
来源: 《新华日报》2014年9月19日01版       发布时间:2014-09-19 11:37

  最近,两则禁令引来两波“退出潮”。
  一是中组部7月31日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之后,各大EMBA班陆续传出领导干部主动退学的消息。
  二是去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以来,上市公司掀起了独立董事离职潮。
  这都是值得叫好的“退”。领导干部从这些领域退出的一步,正是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上迈进的一步。这样的“退”,退出纯洁政商关系,退出清朗政治生态。
  领导干部就读EMBA,继续充电深造,本是好事。问题在于,在这些培训班上,不仅官员的天价学费多由公款买单,而且自己反成为比名师更响亮的招牌,比知识更珍贵的资源。学校课堂由此异化为结交人脉的俱乐部、官商勾结的名利场。
  同样,领导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到企业兼职(任职),也出现了权力异化现象。一些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高薪聘请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看重的是其权力而不是能力的“余热”。
  有了官员独董,这些企业能享受别的企业享受不到的照顾,摆平别的企业摆不平的麻烦。而借着“兼职”,一些领导干部既保留公务员身份及相关待遇,又在企业领取报酬,实现了“两头占”。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到自己原来任职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兼职(任职),更为权力的“期权化”打开了通道。
  领导干部就读EMBA、到企业兼职(任职)并不意味着必然腐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为政商媾和、公权私用、权钱交易创造了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颁布就读和兼任职禁令,就是为领导干部划出政商间的界限,明确止步的“禁地”、用权的“红线”。这些禁令,既是约束,又何尝不是爱护——不入禁地,则远离诱惑;不踩红线,则规避风险。
  权力是双刃剑。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与资源,难免会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公关”的对象。因此,实现“官”“商”交往有道,除了政策禁令,领导干部自己也应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辨人之可交不可交,懂事之可为不可为,做到谨慎用权,秉公用权。领导干部越是手握重权,越应把握尺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乃至情感观。在“官”“商”交往中,不为私利私情所迷,立明规则、硬规则,破潜规则、陋规则,及时从“老板朋友圈”退出来,从所谓的“利益共同体”中退出来。
  当前,经济“新常态”、改革新任务、民生新期待,都呼唤领导干部的新作为。从不该进的地方退出来,才能在需要进的地方奋发作为。退出“小圈子”,才能有更多时间花在群众身上;退出高档会所,才能有更多机会到基层一线;退出兼任职,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到本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需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用权,把权力用在为大众谋福祉上。领导干部当守住从政底线,退出一步,再跨进一步,廉字打底、干字当头,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创造出更多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