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实事求是 多做实事——记盛泽镇黄家溪村党委书记陈志明
来源: 《吴江日报》2014年6月27日02版       发布时间:2014-06-27 09:45
  “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作为盛泽丝绸文化发源地———黄家溪村地处盛泽镇最北端。百年前,它曾因丝绸产业和丝绸贸易繁荣一时,却受战火波及,毁于一旦。而今,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在村党委书记陈志明的带领下,全村人朝着幸福的生活道路大步向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的一句名言,也是陈志明接手村务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2008年,陈志明任黄家溪村新一届村党委书记,当时,他接手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那时候,真没想到会这么苦。”陈志明说,黄家溪村在盛泽的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薄弱,当时村里仅有一幢简陋办公楼,村里穷得连日常开支都付不出。
  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需要群策群力,找准路、走对路。上任伊始,陈志明就带领新一届村委班子,提出了全村未来发展规划,力争短期内把经济发展落后的黄家溪建成一个环境宜居、百姓生活富足、村级经济较好的村。
  在陈志明的带领下,村里通过整合资源,建起了标准厂房和集宿楼,发展“房租经济”;改善硬件,对原有办公楼进行改造,建起农贸市场和店面房,每年创收50余万元;强化基础设施,通过扩容变压器、硬化亮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发展服务经济,提升村级各类租金和服务费用;同时,针对村域内民营纺织企业较多,新建覆盖全村的1.6万吨污水处理厂,既保护了环境,每年还能增收近200万元。
  正确的方法可令事半功倍。从2008年到2013年,短短6年时间,黄家溪村就实现了村级经济增长超10倍的跨越。截至2013年底,村级经济收入达到1017万元,成功突破千万大关。
  仓廪实则知礼节
  “仓廪实则知礼节”,出自春秋时期的治国名篇《管子·牧民》。随着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惠民、利民已成为黄家溪村民生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2012年10月10日,黄家溪商会成立。商会成立当天,在陈志明的发起下,商会成员踊跃参与,成立三大基金。
  “这三大基金,是教育基金、帮困基金和服务基金。”陈志明告诉记者,每年高考结束后,村里都会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份“教育基金”,金额从每年3500元到10000元不等,直至学生学业结束。
  “帮困基金”,则是针对突发性的事故、疾病等情况,为村民提供的一份保障。“如果村里有人生了重病,或者遭遇车祸,我们商会、村委会第一时间一起到他们家看望。”到了年底,“帮困基金”还用作看望慰问村里的困难家庭、残疾老人、孤寡老人。自2012年成立以来,黄家溪村“帮困基金”已为村内支出160万元,老百姓受益匪浅。“只要我们的帮助,让他们感觉舒心一点,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和谐,我们就会很满足。”
  而所谓“服务基金”,则用于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每次有群众演出或者比赛,以及村体育馆的日常维护,就由这个基金承担相关费用。”陈志明说,现在,村里每年演出费用就要四五十万元。
  “这三项基金,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大实惠。”村民陈春荣感慨地说。
  实事求是做实事
  “这几年来,我个人的体会,无论作为党员也好,村书记也好,就是要坚定一个信念:努力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实事。”谈起这几年的经历,陈志明说,村书记接触最多的就是村里的百姓,老百姓最关心什么,他就要做什么。
  2010年春节,总投资550万元的黄家溪村群众文化中心落成;2013年,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黄家溪村群众体育中心投用。如今,看演出、听戏曲、打球、健身、跳广场舞,村民们乐此不疲,享受着与城里人相同的文化生活氛围。
  “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我们自己的‘桃花源’。”2013年,经过细致的规划,黄家溪湖滨公园项目启动,该公园依托村里的一片天然水面,建设农民公园,打造黄家溪村自己的生态绿肺,为村民提供一个养心的好地方。
  谈到未来的发展,陈志明显得信心满满:“我本身是一个企业家,村里面要花钱的地方,要做的事很多,所以我一直在讲,用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