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廉之风涤荡奢靡歪风——握紧“四治四兴”总抓手之四
来源:
《苏州日报》2014年3月29日01版
发布时间:2014-03-29 09:35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员干部清廉与否,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使党员干部落实清廉的基本要求,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用勤政清廉取信于民。
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苏州配套出台了“十二项规定”,剑指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一年多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持续高压使铺张浪费的陋习得到有效遏止,党风、政风为之一清。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奢靡的病根并未除尽,有的依然潜滋暗长。一些浪费行为穿上马甲、一些奢靡场所潜伏地下、一些不正之风试探回流。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更有少数者,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吃拿卡要,以权谋私。
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了。 试想,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乐,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如果任由这种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恶化,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
“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兴勤政清廉之风。”我们就是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强化教育、完善制度、严肃查处等手段进行坚决整治,引导每个党员干部都坚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只有勤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让干部队伍风清气正;以“勤政清廉之风”,让人民群众心齐气顺,以此凝聚起建设“三区三城”、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力量。
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苏州配套出台了“十二项规定”,剑指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一年多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持续高压使铺张浪费的陋习得到有效遏止,党风、政风为之一清。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奢靡的病根并未除尽,有的依然潜滋暗长。一些浪费行为穿上马甲、一些奢靡场所潜伏地下、一些不正之风试探回流。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更有少数者,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吃拿卡要,以权谋私。
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了。 试想,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乐,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如果任由这种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恶化,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
“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兴勤政清廉之风。”我们就是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强化教育、完善制度、严肃查处等手段进行坚决整治,引导每个党员干部都坚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只有勤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让干部队伍风清气正;以“勤政清廉之风”,让人民群众心齐气顺,以此凝聚起建设“三区三城”、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