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 > 正文
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区十二届党代会四次会议明确新一年五方面主要工作
来源:
《吴江日报》2013年12月26日01版
发布时间:2013-12-26 11:43
“全力以赴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转型要竞争力、向统筹要发展力、向生态要潜力。”昨天,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在代表中共苏州市吴江区第十二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这样说道。
谈到明年的发展大计时,梁一波提出,贯彻总体要求,围绕主要目标,2014年,吴江全区上下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为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
大力培植产业升级新优势
坚持高质量投入。坚持看单位面积税收贡献、看国际化科技水准、看可持续发展能力、看政府投入成本和资源,严格项目准入机制,着力提高项目“含金量”。高度重视拓展外资来源地,抓住欧美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契机,加快完善针对性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扩大集群效应。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节约集约用地,把盘活存量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注重高效益发展。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张、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研究落实新一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完善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形成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倡导以单位产出、税收和能耗引领的倒逼机制。梳理推广适应吴江实际的企业转型升级模式,大力引导企业突出技术和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建设高层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家加科学家、资金加技术、项目加市场的运作模式。加快提升四个科创园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区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服务渠道;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集聚高素质人才。深化“55352”工程,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和培育方式,促进优秀人才生根。积极开展“科技镇长团”、“百名博士进企业”柔性人才进基层一线等服务活动,加快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建设和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大力拓展改革开放新空间
牢牢把握区(镇)定位。吴江开发区(同里镇)要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年古镇和极具创新活力的科技新城;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要全力打造全国“强镇扩权”示范镇和丝绸纺织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样板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要全力打造苏州城市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太湖新城(松陵镇)要全力打造“21世纪苏州城市建设最大亮点”和服务经济“制高点”;平望镇要紧扣“五个百亿”目标,加快中鲈国际物流科技园规划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中部崛起”;震泽镇要着力壮大做强特色产业,乘势而上打响古镇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七都镇要由点及线拓面,加快“退二进三”,提升沿太湖整体风貌,着力集聚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性整体提升;桃源镇要紧抓交通拓展契机,确立城镇建设重心,全面提升优势资源价值。
扎扎实实推进改革。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大片区“区镇合一”发展模式,强化区(镇)各有侧重、优势互补、高度统一的运作导向,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视野更开阔、决策更科学、推进更有力,打造吴江改革发展新品牌。
突出重点做强载体。力争吴江开发区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和“二次创业”、国家级综保区申报和建设、汾湖高新区产业集聚和国家级申报、吴江高新区纺织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太湖新城总部经济发展和商圈建设、旅游度假区“双创”等工作全面实现新的突破。
创新理念优化服务。区(镇)要进一步强化对区域各项工作的掌控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力,机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和争取能力。各部门都要确立样样工作争第一的目标,在苏州、全省乃至全国争先进。
携手共进结对竞赛。实行同等类型区(镇)间结对竞赛,看质量、看速度、看比重、看贡献。计算主要指标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占结对区(镇)总量的比重,进行科学比较,每月公布竞赛结果和发展实绩,形成相互间的竞赛压力。
大力展示城市发展新气象
加快提升布局特色化水平。主城区紧扣西部生态新城、南部商务新城、北部文化新城、东部科技新城建设的定位,把握太湖新城快速崛起的契机,把握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区镇合一”的契机,加快拓展优化城市布局,加快与苏州主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对接。重点建设两条主城区城市走廊,高标准打造由东到西、连接同里和太湖新城的东太湖大道,构建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民族到世界的景观大道;高标准打造由南往北与京杭运河并行的中山路城市大通道,彰显吴江千年历史和运河文化。以南北和东西快速干线为纽带,加快促进盛泽新城、汾湖新城建设。
加快提升建设功能化水平。坚持按照比肩国际、领先国内的标准,紧扣产城融合发展这个核心,注重以城市功能提升来集聚项目,以项目集聚来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太湖新城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城市综合体项目、总部大楼、高端住宅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城市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形成城市氛围。重点打好老城区改造收官之战,加快推进盛家厍历史街区改造和运河古纤道维修工程,留住记忆、展示魅力。
加快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注重城市建管同步、建管同标,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区域城市管理经验,以城市思维、现代思维、科技思维管理城市,不断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努力使城市管理水平与建设苏州南部现代新城区的定位、与打造21世纪苏州城市建设最大亮点的要求相匹配。
加快提升营销目标化水平。高度重视城市营销,加强领导统筹和组织实施,强化目标区域、目标载体和目标效果意识。突出“家在苏州·乐居吴江”品牌,结合高层次城市商圈概念,加大对大苏州的营销。
大力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
加快推进“1058”工程。明年是推进“1058”工程的关键之年,各地各责任部门要按照三年工作目标,切实细化责任、倒逼进度,加快苏州文博中心、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运河公园等工程建设,扎实做好36条老街综合改造,高效推进古镇保护工作,加快提升同里古镇业态和内涵,加快黎里古镇古迹重建修复,加快震泽古镇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启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开发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加快苏州轻轨4号线吴江段、东西快速干线、常嘉高速、苏震桃南段等工程推进速度,启动202省道吴淞江大桥新建工程;加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东太湖体育公园、胜地生态公园等各类生态公园建设;加强已竣工项目的运行管理,确保高质量发挥功能和作用。
加快镇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优势,积极挖掘被撤并镇潜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充分体现公寓房建设的规模和导向效应,重点在优化布局、提高标准、提升价值上下功夫。
加快优化生态环境。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加快打造“东太湖百里风光带”,持续推进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工作。着力提升“美丽镇村”建设水平,打造“苏式风格”,坚定不移节能减排,高压重锤治理污染企业,保障水、大气环境安全稳定。
加快增进文明和谐。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聚力量。
大力顺应党的建设新要求
更加强化作风建设。坚决落实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等自选动作,严格规范控制创建检查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切实遏制把工作落实在台账上的形式主义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在反“四风”上见到实效,不断激发促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更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深化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一线工程”,分类制定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办法,继续推进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省级试点工作,形成“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浓烈氛围。
更加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打造一批“融入式党建”品牌和示范点,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深入总结优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办法,树立先进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更加强化廉政建设。围绕中央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要求,突出作风建设,严查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清廉自守、严格自律,守住政治底线,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谈到明年的发展大计时,梁一波提出,贯彻总体要求,围绕主要目标,2014年,吴江全区上下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为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
大力培植产业升级新优势
坚持高质量投入。坚持看单位面积税收贡献、看国际化科技水准、看可持续发展能力、看政府投入成本和资源,严格项目准入机制,着力提高项目“含金量”。高度重视拓展外资来源地,抓住欧美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契机,加快完善针对性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扩大集群效应。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节约集约用地,把盘活存量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注重高效益发展。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张、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研究落实新一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完善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形成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倡导以单位产出、税收和能耗引领的倒逼机制。梳理推广适应吴江实际的企业转型升级模式,大力引导企业突出技术和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建设高层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家加科学家、资金加技术、项目加市场的运作模式。加快提升四个科创园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区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服务渠道;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集聚高素质人才。深化“55352”工程,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和培育方式,促进优秀人才生根。积极开展“科技镇长团”、“百名博士进企业”柔性人才进基层一线等服务活动,加快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建设和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大力拓展改革开放新空间
牢牢把握区(镇)定位。吴江开发区(同里镇)要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年古镇和极具创新活力的科技新城;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要全力打造全国“强镇扩权”示范镇和丝绸纺织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样板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要全力打造苏州城市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太湖新城(松陵镇)要全力打造“21世纪苏州城市建设最大亮点”和服务经济“制高点”;平望镇要紧扣“五个百亿”目标,加快中鲈国际物流科技园规划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中部崛起”;震泽镇要着力壮大做强特色产业,乘势而上打响古镇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七都镇要由点及线拓面,加快“退二进三”,提升沿太湖整体风貌,着力集聚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性整体提升;桃源镇要紧抓交通拓展契机,确立城镇建设重心,全面提升优势资源价值。
扎扎实实推进改革。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大片区“区镇合一”发展模式,强化区(镇)各有侧重、优势互补、高度统一的运作导向,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视野更开阔、决策更科学、推进更有力,打造吴江改革发展新品牌。
突出重点做强载体。力争吴江开发区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和“二次创业”、国家级综保区申报和建设、汾湖高新区产业集聚和国家级申报、吴江高新区纺织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太湖新城总部经济发展和商圈建设、旅游度假区“双创”等工作全面实现新的突破。
创新理念优化服务。区(镇)要进一步强化对区域各项工作的掌控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力,机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和争取能力。各部门都要确立样样工作争第一的目标,在苏州、全省乃至全国争先进。
携手共进结对竞赛。实行同等类型区(镇)间结对竞赛,看质量、看速度、看比重、看贡献。计算主要指标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占结对区(镇)总量的比重,进行科学比较,每月公布竞赛结果和发展实绩,形成相互间的竞赛压力。
大力展示城市发展新气象
加快提升布局特色化水平。主城区紧扣西部生态新城、南部商务新城、北部文化新城、东部科技新城建设的定位,把握太湖新城快速崛起的契机,把握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区镇合一”的契机,加快拓展优化城市布局,加快与苏州主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对接。重点建设两条主城区城市走廊,高标准打造由东到西、连接同里和太湖新城的东太湖大道,构建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民族到世界的景观大道;高标准打造由南往北与京杭运河并行的中山路城市大通道,彰显吴江千年历史和运河文化。以南北和东西快速干线为纽带,加快促进盛泽新城、汾湖新城建设。
加快提升建设功能化水平。坚持按照比肩国际、领先国内的标准,紧扣产城融合发展这个核心,注重以城市功能提升来集聚项目,以项目集聚来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太湖新城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城市综合体项目、总部大楼、高端住宅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城市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形成城市氛围。重点打好老城区改造收官之战,加快推进盛家厍历史街区改造和运河古纤道维修工程,留住记忆、展示魅力。
加快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注重城市建管同步、建管同标,深入学习借鉴先进区域城市管理经验,以城市思维、现代思维、科技思维管理城市,不断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努力使城市管理水平与建设苏州南部现代新城区的定位、与打造21世纪苏州城市建设最大亮点的要求相匹配。
加快提升营销目标化水平。高度重视城市营销,加强领导统筹和组织实施,强化目标区域、目标载体和目标效果意识。突出“家在苏州·乐居吴江”品牌,结合高层次城市商圈概念,加大对大苏州的营销。
大力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
加快推进“1058”工程。明年是推进“1058”工程的关键之年,各地各责任部门要按照三年工作目标,切实细化责任、倒逼进度,加快苏州文博中心、吴江中等专业学校、运河公园等工程建设,扎实做好36条老街综合改造,高效推进古镇保护工作,加快提升同里古镇业态和内涵,加快黎里古镇古迹重建修复,加快震泽古镇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启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开发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加快苏州轻轨4号线吴江段、东西快速干线、常嘉高速、苏震桃南段等工程推进速度,启动202省道吴淞江大桥新建工程;加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东太湖体育公园、胜地生态公园等各类生态公园建设;加强已竣工项目的运行管理,确保高质量发挥功能和作用。
加快镇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优势,积极挖掘被撤并镇潜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充分体现公寓房建设的规模和导向效应,重点在优化布局、提高标准、提升价值上下功夫。
加快优化生态环境。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加快打造“东太湖百里风光带”,持续推进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工作。着力提升“美丽镇村”建设水平,打造“苏式风格”,坚定不移节能减排,高压重锤治理污染企业,保障水、大气环境安全稳定。
加快增进文明和谐。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聚力量。
大力顺应党的建设新要求
更加强化作风建设。坚决落实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等自选动作,严格规范控制创建检查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切实遏制把工作落实在台账上的形式主义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在反“四风”上见到实效,不断激发促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更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深化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一线工程”,分类制定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办法,继续推进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省级试点工作,形成“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浓烈氛围。
更加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打造一批“融入式党建”品牌和示范点,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深入总结优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办法,树立先进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更加强化廉政建设。围绕中央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要求,突出作风建设,严查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清廉自守、严格自律,守住政治底线,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