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把能做的先做起来——二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来源: 《新华日报》2013年11月2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3-11-28 09:14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未来”,这是网友对最近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评价。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动员、总部署,到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改革”二字,承载着期待、激荡着人心、寄寓着未来。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江苏改革的蓝图:“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目标已定,重在行动。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关键就是以“知”促“行”,把能做的先做起来,将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从而让改革宏伟蓝图早日展现出现实模样。
  把能做的先做起来,就要增强推进改革的紧迫感。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为标志,当前的江苏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考验,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构筑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来更好地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我们说改革乃时势使然,但改革决不能给时势被动推着走。在改革问题上,当有“自己拿起手术刀”割除藩篱和痼疾的决心和勇气,未雨绸缪、超前谋划,主动查找自身短板和不足,决不能坐而论道、等待观望,甚至叶公好龙。尤其在重大关键问题上,唯有主动改革,提早改革,把能做的先做起来,才会减少改革阵痛,规避改革风险,早享改革红利。
  把能做的先做起来,就要强化推进改革的机遇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江苏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的要求和任务,更是推动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回首江苏35年的发展历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抓住用好机遇,从而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机遇稍纵即逝,面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不能犹豫迟疑,麻木漠视,一定要先行先试,抢占先机。机遇不会自动送上门,尤其是改革机遇,更需要在发现中获得,在创新中实现。因此,不能等有了牌子、给了政策才去改革,而是要目光敏锐,抢抓改革机遇,放开手脚,自创改革机遇。
  把能做的先做起来,就要明确推进改革的特色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是共同主题,但改革没有相同模式。在改革能做什么、先做什么、怎么做上,各地应根据发展的实际,寻找结合点、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改革特色和品牌。从全省来看,我们有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三个国家战略,有中新合作新加坡工业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连云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桥头堡,还有各市不同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些既是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改革的重大平台。各地要不比层级比努力,不比政策比特色,依托多层面的改革试点,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放大改革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具有个性特点的改革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