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打造党员队伍建设的先锋样板——我市“三管齐下”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来源: 《苏州日报》2013年10月2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3-10-28 09:31
  伴随着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如何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关系,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已成为当前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三管齐下”,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积极打造党员队伍建设的先锋样板,有效提升了全市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关做法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苏州作为唯一参会的地级市,进行交流发言。
  “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加快‘三区三城’建设、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强调。
  层层“过滤”,提高“先锋质量”
  【镜头】每年初,姑苏区委组织部都要向区各部门书面征询列入当年度发展计划的人员情况,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近年来,姑苏区强化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建设,推行年度计划申报等九项制度。今年上半年,该区新发展党员7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3.1%,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占69.2%。在控制数量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姑苏区的调控之举,是我市严把“入口关”、不断提高党员质量的一个缩影。  把好入口关,建章立制是保障。我市从规范年度计划、工作程序、履职资格、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五方面入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做到发展有计划,入党要票决,上岗需认证,归档有标准,违规要追责,从源头上保持党的纯洁性。
  控制总量,制定计划是关键。针对个别领域发展党员数量增幅过快现象,从2011年起,我市及早提出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工作思路,改变以往五年一规划的做法,实行年度计划制和入党志愿书编号制。每年初根据全市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需要和各地各单位实际,按照“三加强一调控”的要求,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提出相应的提高型、保持型和控制型指标。此举推行以来,有效控制住发展党员数量增长势头,改变了多年来发展党员数量只增不减的现象。
  层层“过滤”,确保过程可控。在发展党员流程规范中,我市细化梳理了40个步骤,通过流程图演示的方式,将每一步要实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手续和产生的归档资料进行明确,做到简洁明了、操作性强,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与此同时,在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全面推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做到层层把关,有序吸收群众参与,实现党内外监督的统一。
  党务工作者是党员“入口”的“把关人”。针对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流动性强、兼职多、工作流程不熟悉等问题,我市通过“考学结合、以考促学”方式,探索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履职资格认证制度。截至目前,已有13148名党务干部通过考试,取得了履职资格证书,实现了镇(街道)、村(社区)、机关、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动态“全覆盖”。
  出现问题,马上就能问责。针对发展党员程序中的40个环节,逐一明确责任主体,一旦出现过失,将追究相应当事人责任。问责制的推行,有效强化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减少了相关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12371”党员服务热线未接到一起有关发展党员问题的投诉。
  通过严格总量调控,设置层层“过滤网”、把把“保险锁”,我市在党员“入口”上实现了严格标准、严格培养和严格程序,保证了新发展党员质量,促进了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2012年,全市新发展党员15237人,在比上年减少的基础上,大专以上学历、生产一线、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发展,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4.6、3.2、4.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展党员6034名,发展党员的数量和结构得到有效调控与优化。
  “一坛四库”,打造先锋教育品牌
  【镜头】 苏州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张峰正做客“先锋讲坛”,详解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先锋讲坛”党员教育系列讲座是一个面向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的学习平台,自2010年开设以来,除了在苏州图书馆主场举办专题讲座外,还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非公企业等活动,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
  “先锋讲坛”、“党建频道”等教育栏目紧跟时代步伐,“先锋书库”手机客户端定期上载推荐图书电子书,让党员教育“如影随形”……近年来,我市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党员教育呈现出广泛覆盖、亮点频现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我市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原则,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党员教育资源均等化。积极打造党员教育“一坛四库”先锋系列品牌,通过开设党员教育先锋讲坛、先锋师资库、先锋书库、先锋基地库和先锋课程库,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向基层延伸,努力实现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学习资料、现场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新格局。
  专项教育一刻不停。组织实施党员大规模培训工程,在开展党员大规模轮训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支队伍的理论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培训,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四项工程。2012年,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4.2万人(次),累计培训新党员1.67万人(次)。
  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教育一刻不松,帮助广大党员补“钙”。组织开展“读‘三个自信’、笃理想信念”党员专题阅读活动。开展“珍惜政治身份、做合格党员”组织纪律专题教育,让广大党员时刻紧绷组织纪律弦。三年来,全市累计开展专题党课近万场,30多万人次党员参加学习培训,发放党员组织纪律警示卡80多万张、《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答》20多万册。
  实践教育常抓常新。不断开拓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平台,让党员身份亮出来。目前,全市共建有3235个党员服务中心(站);立足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机关党员“三走进、三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在全市上下构建起无缝隙、零距离的党群干群联系服务网络。
  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书写“大爱”、凝练品牌。苏州在全国成立首家以党员关爱命名的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基金会。立足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每年“七一”前夕集中开展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连续四年累计发放2.53亿元,惠及全市18.3万户(次)生活困难群众。党员关爱基金,让生活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更让全体党员受到了教育、锤炼了党性。
  分类管理,擦亮“先锋招牌”
  【镜头】安徽定远县在太仓有数万名务工人员,其中流动党员48名。经过两地共同努力,安徽定远流动党支部应运而生。太仓无偿提供上千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作为支部办公地点和党员活动场所,这里很快成为定远籍务工人员的温暖之家,支部书记单军因工作出色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要让党员这块“金字招牌”名副其实,日常管理必须跟上去。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员有不同特点,实施类别化、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全市党员日常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适应党员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我市自主开发建立全市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具备信息统计查询、网上组织关系转接等多项功能。目前,全市3.8万个基层党组织、51万余名党员、10万余名入党申请人已全部入库并实现信息的动态维护,为加强党员队伍动态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撑。
  党员日常表现如何衡量?根据不同行业、层次、岗位党员实际需要,从参加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先锋实践等方面,建立了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五类党员积分考核制度,促进党员日常作用发挥,鞭策党员增强党性意识、模范意识。
  流动党员管理难如何化解?大力实施流动党员“温暖计划”,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机制,让流动党员能及时找到“家”。2010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1200多次,教育培训流动党员6.1万多人次。
  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如何管理?针对毕业生党员中存在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等现象,我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专项登记采集制度,明确高校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两方面责任,有效防止新的“口袋党员”、“档案党员”等产生。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有1.8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党员登记入卡,实现“零遗漏”。
  出国(境)党员如何管理?针对近年来出国(境)人员日趋增多的情况,我市根据上级政策规定,及时梳理并建立健全出国(境)党员专项管理制度,对出国(境)党员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规范。编印发放服务手册和党组织联系服务卡,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双向沟通联系制度,确保党员出国(境)后,相应党籍管理严格到位不缺位。2010年以来,全市共规范管理303名因私出国(境)党员,并为其中226名未履行请假手续的党员补办相关手续。
  积极有为的探索实践,有力促进了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党员受教育、素质得提高、管理促规范、组织增活力的明显成效,打造出具有苏州特色的党员队伍建设先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