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三十载泥土相伴 一路芬芳———第四届“吴江优秀人才奖”获得者吴福观的“农村情缘”
来源: 《吴江日报》2013年10月17日14版       发布时间:2013-10-17 10:29
  开栏语
  唯才是举,以更大的力度集聚人才;以用为本,以更实的举措用好人才;提档升级,以更优的服务留住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作为吴江人才工作的一项品牌活动,吴江“人才服务月”已连续举办了6届,围绕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其影响力日益凸显。日前,随着新一年“人才服务月”的启动,第二届“吴江杰出人才奖”、第四届“吴江优秀人才奖”颁奖,吴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代表受到表彰。《百姓人物》从本期开始,聚焦这些吴江的栋梁之才,敬请关注。
  追梦人:吴福观
  追梦历程:31年
  梦想的事:成为吴江种粮农民信任的专家
  梦想宣言:一辈子都要兢兢业业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吴福观是吴江区农委作栽站的站长,他年过半百,31年都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吴福观皮肤黝黑,看上去比农民还像农民。
  在吴福观的下巴上,有一条疤痕,那是他下乡时摔的。那天大雨瓢泼,路又窄,他骑着自行车,“披着雨衣,视线全模糊了,前面一个大坑没看清楚,就摔下来了,下巴上缝了十几针。”吴福观指着下巴上近20年都没消退的疤痕感慨,这条疤痕,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也记下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艰辛。
  一周大半时间在田头
  “给农民当老师要有真本事”
  从1982年工作至今,吴福观在乡镇整整呆了15年,现在他虽在市区工作,但年均下乡150天左右,足迹遍布吴江各个镇。
  “一周五个工作日,三天时间是铁定下乡的。”吴福观说,同里北联村、汾湖雄丰村、平望庙头村、盛泽桥南村,这4个农业示范点,他经常要去指导。自己还与20个农业大户结了对,每周必须去看一下才放心。
  吴福观记挂着稻田,牵挂着粮农,而农民们也喜欢找他帮忙,信赖着他。“什么时候施肥,现在田里进展到哪一步,都要来和我说说。”吴福观笑着说。这种信赖的产生,同他的严谨、认真与真才实学是分不开的。
  1995年吴福观还在八坼工作,为了给集体创效益,农业公司办了个农场,包下了160亩田。农场基础设施差,道路不通,沟渠也不配套,“秧苗、化肥什么的,都要我们自己挑着担子担进去,每天累得半死不活。”吴福观说,但年轻的他有激情,有抱负,从不以此为苦。
  在农场的边上,有几位种粮大户,见这个平时给他们做培训的“书生”种起了水稻,他们连连摇头,说农技员嘴巴上会说会讲,但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就不如他们了。
  顶着压力,吴福观干起来更带劲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水稻和小麦种出来后,产量非常高,在当时,一年竟然赚了10万多元。那些种粮大户看到了,不再冷嘲热讽。
  慢慢地,每当农场人员在田间地头干活,农户们总会凑过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并跟着学。吴福观说,给农户当“老师”,就得做出成绩来,让他们信服。
  常常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用
  “农业技术推广比想象中难”
  越是高温天、冰雪天等灾害性天气,农技员就越得往田间地头跑。农民观念的保守更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上加难。
  2008年,吴江第一次推广机插秧。由于插秧机的性能要求,机插秧的苗明显比手栽的苗要小。农民本来就对机插秧这个新事物持怀疑态度,这下子看到秧苗这么小,就都说,机插秧虽然人是省力了,但是产量怕是不能保证。
  这种怀疑很快演变成抢苗风波,许多农民开始抢苗,纷纷对机插秧的大田进行补苗。“那一年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秧苗,但由于抢苗风波,到最后竟发现缺了近万亩的秧苗,甚至许多地没苗种植。”吴福观现在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了赶紧补齐秧苗,吴福观与同事前往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四处寻找秧苗。
  “那时候,秧苗栽种得差不多了,每个地方剩余的量都不多,要把这些秧苗找出来,废了不少的功夫。在武进,我们几乎把每个镇村都走遍了。”每天起早摸黑、又累又急,既是身体的煎熬,也是心灵的煎熬,他们在外整整一个礼拜,后来总算补齐了秧苗。
  那时候,会开插秧机的人很少,为了赶进度,农技人员就得自己开。吴福观每天搞得灰头土脸,又要指导,又要干农活,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人来用。
  青春的汗水洒落在稻田,结出的稻子愈发沉甸甸。就这样,机插秧慢慢推广开来,越来越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拥护。现在,吴江的机插秧面积已经达到93%以上,机插秧率已经连续多年蝉联全省第一。
  一辈子兢兢业业扎根农田
  “做种粮农民信任的技术员”
  吴福观从苏州农校毕业,那时候的中专生是个“香饽饽”,由于工作出色,许多种粮大户都想聘请他进行技术指导。吴福观尽管有学历有能力,但他一心想着基层,留在农田,尽心尽责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吴福观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自己过得很充实,也从中收获了各种快乐和鼓励。
  2010年,10位工程院院士齐聚吴江,参加全国性的农业会议。天津市农科院“国家863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曾经夸赞:北联村的杂交粳稻种植水平是其见过的最好的一方田。提起这,吴福观的话语难掩自豪。
  三十年,吴福观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到作栽站站长的蜕变,今年,他还获得了第四届“吴江优秀人才奖”。一路走来,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径长途已然香花弥漫。
  现在,吴福观一年要培训2000多人次,为农民讲解水稻、小麦等高产栽培,还要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吴福观乐此不疲,因为在他心中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带着农民干,成为吴江种粮农民信任的技术人员。
  “等我退休了,我还想合办一个农场,种水稻、麦子。把我的特长发挥出来,贡献一点余热。”在吴福观心中,无论多大年纪,自己总是要与农田相伴的,自己一辈子都要兢兢业业做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