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扶持转化工作
经济薄弱村扶持转化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发展和“两个率先”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市就已经开展这项工作。2003年,在总结前两轮6年扶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全面开展了第三轮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对全市81个村级可支配收入不足25万元的村,采取“市镇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办法,组织50个市级机关部门、34个镇级单位与薄弱村挂钩,落实了分管领导和挂职干部,实行结对扶持和重点转化。经过3年的努力,81个经济薄弱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5840万元,村均年收入达到72万元,绝大部分顺利实现了转化。
增强造血功能——摘除“贫”帽的金钥匙
在第三轮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中,盛泽镇桥南村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结成了对子。村党总支书记钮惠娟告诉记者,扶持工作一开始,双方就把如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作为扶持工作的重中之中,认真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第一年,建造了135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租给一家喷水织布厂后,当年即收益租金10万元;第二年,加强村道村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14.5公里,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年,建造了39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仅拍卖摊位就获益46万元。三年下来,桥南村村级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0万元,达到了去年的60多万元,“薄弱村”的帽子终于顺利摘除。
我市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变对薄弱村“输血”为“造血”。市镇两级帮扶单位纷纷结合挂钩薄弱村的实际,积极采取建造或购买标准厂房、商业店面等措施,把对薄弱村的直接物力、财力支持转化为有产出、有效益的投资性支持,提高了薄弱村自身的经营创收能力。开展薄弱村扶持工作9年来,市镇两级帮扶单位共无偿支持薄弱村资金超过1亿元。其中在第三轮扶持工作中,共无偿支持资金近5000万元,为薄弱村建造标准厂房10多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支持薄弱村建造标准厂房,明确除免收市镇建设配套费、墙改基金等各种规费外,还能获得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和定额租金补贴。对农村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的,给予村级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便于薄弱村发展赢利性项目。
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扶持工作的催化剂
七都镇刚刚获得全市第三轮扶持经济薄弱村2005年度工作一等奖。镇党委组织委员朱虎金说,取得上述成绩,与全镇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分不开的。2004年,七都镇党委专门就上一年全镇薄弱村扶持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还需要形成一系列的有效抓手。《关于开展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的意见》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出台了。《意见》规定,每年年底将按照经济目标、组织建设、争取资金及物质援助、新办项目、回收或减少债务、盘活存量资产、为民办实事等项目,对全镇10个薄弱村和相关的镇级帮扶单位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表彰奖励。2005年,共发放奖励资金141000元。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进一步激励了帮扶单位和经济薄弱村双方的工作积极性,使薄弱村扶持工作真正成为帮扶单位乐意、村级组织欢迎、广大群众叫好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在考核激励机制上,我市延续了前两轮扶持工作的考核办法,规定薄弱村扶持工作实绩是市级机关部门、个人年度评优比先的重要条件,是挂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市里专门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对扶持工作成效显著的机关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职干部进行一次性奖励,对单位全体人员岗位责任制奖金予以一定比例的增幅。同时,把薄弱村扶持工作纳入了市级机关民主评议、百分考核范围,对工作显著的适当予以加分。考核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鲈乡大地迅速掀起了一股比学赶超、百舸争流的薄弱村扶持工作热潮。
激发内在活力——实现长期发展的阳光道
芦墟镇元荡村通过这几年的扶持工作实践证明,薄弱村要真正实现转化,一方面,要借助扶持单位的力量,把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把接受扶持作为提高发展意识、激发发展斗志、增强发展本领的契机,通过内挖潜力,自力更生,创造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自身条件。2005年,村里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共改造虾塘面积300亩,新增变压器1只,改造运输道路700米,3项共投入10万元,换来了养殖业的大丰收,村民南美白对虾养殖每亩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在今年的例行发包时,100多名群众踊跃投标,标的每亩平均为1400元,实现了土地流出户、承包养殖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的“三赢”。
扶带结合,以扶促带,是薄弱村实现永久脱贫致富的法宝。我市在加大对薄弱村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薄弱村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引导。市镇两级帮扶单位的领导、挂职干部纷纷下村开展工作指导,与薄弱村共同探讨发展大计。在市委“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福利性资产抓保护”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帮扶单位帮助村里区分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村级集体资产运作,切实提高村级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此外,我市还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的开展,积极为薄弱村选优建强“双强”型干部队伍,通过“双带”带起信心、带动产业、带来发展,推动了薄弱村扶持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华金龙介绍,今年我市还将启动第四轮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建设标准厂房、外来人员集宿楼、农贸市场等项目的办法,因地制宜开展扶持工作。我们也期待着,届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综合经济实力更强、群众生活水平更高、基层组织健全的现代农村社会。

(我市2月20日召开座谈会,研讨第四轮薄弱村扶持工作)



(扶持单位帮助建造的标准厂房、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