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窑村村委会位于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里,斑驳的墙壁,陈旧的门窗,让人以为走进了一个贫困村。而桃源镇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别看前窑村村委会其貌不扬,在桃源镇,前窑村可是最有名的先进村之一。
“不重面子重里子”这是前窑村党总支书记沈小平13年来推动前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秘诀”。
上任一年后,村收入翻两番
沈小平是土生土长的前窑村人,1983年进入村委工作,至今刚好30年。作为桃源镇第一位女村书记,沈小平获得了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吴江优秀共产党员等数不清的荣誉,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却都来之不易。
2000年10月8日,沈小平接手担任了前窑村党支部书记,而摆在她面前的,却是村里巨额的负债和面临倒闭的村办企业。
前窑村地理位置偏僻,当时村里只有窑厂、酒厂、油墨厂和五金厂四个小厂,其中两家已经倒闭,另外两家存在严重的亏损,村里负债高达数百万元,当年村级可支配收入只有10多万元。
从2000年10月起,两个月时间,沈小平对村办企业进行了转制:将企业的经营权转给个人,保留厂房等村级资产,并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将厂房出租。这一措施,使得前窑村第二年就增加了50多万元的收入,翻了两番多。
“家当”购不停,薄弱村变富裕村
经过4年的努力,前窑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而此时,手头有些余钱的沈小平又动起了心思。
苗木是桃源镇的主导产业,而长期以来,桃源都没有规范的花木市场,2005年,沈小平抓住机遇,投入125万元,购买了桃源镇花木市场的31间店面,当年就为村级收入增加了15万元。
2009年,沈小平再次投入110万元,在江浙边界购买了26间店面房,村级收入得到了进一步增长。
“有出息的买家当,没出息的卖家当。”在采访中,沈小平反复说着这样的话。在沈小平看来,购买“家当”不仅是为了租金,更关键的,在于村级经济后续的发展。
“现在村里经济要发展,物业是目前最好的途径。”沈小平说,“就拿我们花木市场的店面来说,当时投入125万元,现在的价值增加了好多倍,而且市场地理位置好,占地达到了6亩多,这都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潜力。”
改善村民生活,舍得下大手笔
相对于对村委会硬件投入的“吝啬”至极,沈小平对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可以用“奢侈”来形容。2008年,前窑村投入240万元对芦菲浜自然村进行改造,修建了石驳岸和生态木桩护岸,建设了绿化公共设施,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个属于村民自己的“别墅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在去年的村庄环境整治中,前窑村共投入资金578万元,铺设安装污水管道1500米,墙面出新8000平方米,新增区域绿化15000多平方米,修筑环村公路2000米,完成了一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和多个“一星级康居乡村”、环境整洁村的整治。今年,这些项目全部顺利通过验收,村里的环境面貌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村委会盖得好算不上有面子,村民住得好才是真有面子。”沈小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