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力在创新中迸发——姑苏区党建文化亮点点击
来源:
《苏州日报》2013年8月2日14版
发布时间:2013-08-03 11:47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姑苏区如何充分挖掘发挥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和推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奋发向上、奋勇拼搏、奋力争先的内生动力?成立近一年来,姑苏区着眼于推动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将先进的政党文化、优秀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基层党组织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党建文化引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从而在更高起点上争先赶超、跨越攀升,在更深层次上破除瓶颈、攻坚克难,在更好基础上团结奋进、融合发展,不断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姑苏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方培华说。
亮点1 和谐文化 区域化党建方兴未艾
“小唐来哉,接到你们的电话,我一早就在等啦。”家住十全街的丁老先生得知“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的唐梅玲上门时高兴地说。迎进家门后,唐梅玲等人就像往常一样,与老人拉起了家常,聊到兴致处,老人还一个劲地邀请她去看自己亲手建起的小花园,言语中的亲切真挚流露。据唐梅玲介绍,在辖区,把“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当亲人的老人还有不少。自去年成立以来,该服务队对辖区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走访已不下15000人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是首批入驻“昌和·公益坊”的社会组织,他们通过“爱心敲门”,上门为孤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和服务,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要把这项爱心事业做得更好,我们很有压力。”服务队的负责人沈如娜表示,除了人手与资金问题外,想要把服务做得更细,更有针对性,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提升服务内容对他们这样的草根团队来说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一次现状调查中了解情况后,公益坊内的党支部经过精心筛选,迅速联系公益坊内“乐助公益创意研发中心”和“公益苗圃”等两家社会组织,定期为他们提供智力、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如今,除了每周的“爱心敲门”,志愿者们还定期把能走出家门的老人和残疾人聚集起来,开展“心灵茶吧”、“健康输氧”、“康乐行动”等活动。看着越来越成熟的团队,沈如娜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纵深】:
“昌和·公益坊”是全国首家公益性社会组织产业园,目前共有23家社会组织入驻,园内工作人员中有党员15名。“建立跨企业、跨单位的党支部,是一条最优的捷径,”双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瞿霞表示,党支部的建立,在解决公益坊内党建覆盖、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等难题的同时,也使原本零散的社会组织有了一个共同的“领头人”,能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兼顾各方利益,为入驻组织提供各种利于发展的帮助,对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昌和·公益坊’类似的品牌还有很多,”姑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顾一梅介绍说,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姑苏区从地域、类别、功能等方面着手,科学划分党建区域,以园区统筹、片区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将区域内各类组织最大程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促进党建、群团,以及企业、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如今,包括“昌和·公益坊”在内,一场加快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高潮正在姑苏区掀起。
【品牌选摘】:
姑苏区危化行业协会党委:目前拥有会员企业164家,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协会积极开展“绿十字护航”党员服务发展行动,不断提高整个危化品行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金阊新城“党建联合体”。为了解决组织难建、党员难寻、活动难推等问题,金阊新城在传化公路港物流公司等行业市场,建立由社区、学校、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组建的“党建联合体”,以新的党建载体促进行业市场健康发展,推动金阊新城的开发建设。
友联大厦党群服务中心:友新街道依托村级楼宇友联大厦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把入驻友联大厦及周边的30余家企业的非公经济党群组织与社区等联合起来,为企业的服务送上门﹑ 把志愿者服务送进社区,实现党群组织与区域企业﹑非公经济组织与社区群众的“双互动”。
亮点2 制度文化 一本《工作规程》囊括现有规章制度、条例规范
“你目前还没有工作单位,请带好介绍信前往居住地金阊街道虹桥社区办理。”最近,刚从苏大物理系毕业的小李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来到金阊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没一会就得到了窗口工作人员小曾的明确答复,小李连声称谢。随后,陆续又有几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前来咨询。短短1个小时,小曾就解答和办理了10余件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工作游刃有余的小曾,一个月前,她还曾为如何做好工作烦透了心。“每年7月都是大学生党员接转组织关系最为集中的时间,毕业了去哪接转?如何接转?接转到哪里?”小曾说,组织关系接转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操作性,一些特殊情况不光毕业生们不知道如何办理,刚接手党务工作的人也往往不会操作,需要频繁请教。正当她为此烦恼时,组织部门赶在接转工作高峰时期到来前,专门制作下发了《姑苏区基层党建工作规程》。规程中简洁明了地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注意事项一一列明,为像小曾这样的新党务工作者更加规范、科学地做好党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今,小曾每天要接待不少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党员,“有了简洁明了的工作规程,这些情况都能迎刃而解。”小曾说。
【新闻纵深】:
不光接转组织关系,《工作规程》 还囊括了日常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召开支部大会,如何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如何发展党员等等一些党员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规程中以流程图解的形式进行阐释,基层党务工作者们只需要按照书中的流程按图索骥,便能在最短时间掌握开展党务工作的正确方法。编制《工作规程》,是将已有的规章制度、条例规范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便于随时随地查阅。顾一梅说,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党建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标准化的制度建设巩固创新成果,是姑苏区制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截至目前,该区已形成了首批35个党建创新项目品牌群。“我们正对这些品牌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以制度的形式和机制的力量巩固下来,使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的推广开来”,她说。
【品牌选摘】:
“家住古巷”。沧浪街道通过镜头记录老城史迹、古巷“山海经”、舌尖上的古巷、古巷赏花等活动,组织社区、企业的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倾力探索保护社区特色古井、古街巷、古建筑,让更多的人发现和记录下古巷的美,了解、重温古巷历史,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社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和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6688”工作法。留园街道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找准切入点、把握落脚点,有效增强社区建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提升社区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和自治度,有机形成社会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和常态化,做到6必到、6必访、8类党员先锋岗、8种创优服务方式,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和服务水平。
党员爱心服务超市。为给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有效帮助和服务,平江街道创建了党员爱心服务超市,采用“按需捐助、互动帮扶”的人性化操作,聚集社会各界的爱心资源,通过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温馨服务,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关爱。
亮点3 思想文化 思想教育和现实需求同步
外面烈日当头,酷暑难挡,可桃花坞街道西街社区活动室里却聚集了许多老人。原来这里正举办一场“老年人合理用药和夏季养生”的讲座,来自苏州中医院的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与医务知识相结合,就如何做到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不良反应、抗生素滥用、非药品冒充药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介绍。
在桃花坞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提供多媒体演示,加上声情并茂讲述的情景式互动课程,优秀党员、劳模现身说法,评弹、昆曲讲党课……社区的每次党课都别出心裁,各具特色,西街社区党委书记魏萍说,“这种方式能够在更广范围内使党员认可,有效提升党员培训率。”如今,除了个别党员因故无法参加外,西街社区的其余党员一早就会赶到现场,“每次到会 听课率都达95%以上。”
【新闻纵深】:
在姑苏区,特别是护城河以内的古城区,社区党员普遍年纪大、身体弱、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同时,知识学历高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低的普通居民都大有人在。鉴于这种特殊性,姑苏区提出了现实需求和思想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教育在社区逐步拓展和延伸。通过把党员 学习、日常实务和精神文化需求相结 合,取代以往社区党课内容较为抽 象和枯燥、社区党员不容易理解 和把握的课程形式,将党 员 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焦点问题予以正 确 解读和引导,把 廉洁文化、社区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为社区党员看、听、感、议提供丰富素材,逐步引导他们求美向善,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姑苏区党建思想文化正逐步向社区、向家庭拓展延伸,内容形式的日趋丰富,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教育文化元素的积淀,强化了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思想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创立了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品牌选摘】:
“七月阳光”党建文化节。姑苏区着眼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注重将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融入基层党的建设,启动“七月阳光”党建文化系列活动,先后开展“姑苏新貌连连看”、“姑苏企业文化节”、“党建文化讲坛”、“党员关爱帮扶行动”等活动,加强党建文化基层实践。
“四区四高地”干部培训。顺应姑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举办科级干部“四区四高地”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到姑苏区“讲堂送学”,帮助全区干部更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全区广大干部保护古城资源传承历史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高端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产业发展、营造和谐氛围打造宜居城市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小巷党课”。姑苏区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推广“小巷党课”,由普通党员走上讲台,讲述党员群众周围带有“闪光点”的先进模范事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小巷党课,党课内容“新”了,组织形式“活”了,用小载体写出了党员教育的大文章。
亮点1 和谐文化 区域化党建方兴未艾
“小唐来哉,接到你们的电话,我一早就在等啦。”家住十全街的丁老先生得知“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的唐梅玲上门时高兴地说。迎进家门后,唐梅玲等人就像往常一样,与老人拉起了家常,聊到兴致处,老人还一个劲地邀请她去看自己亲手建起的小花园,言语中的亲切真挚流露。据唐梅玲介绍,在辖区,把“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当亲人的老人还有不少。自去年成立以来,该服务队对辖区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走访已不下15000人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幸福呼”爱心社工服务队是首批入驻“昌和·公益坊”的社会组织,他们通过“爱心敲门”,上门为孤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和服务,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要把这项爱心事业做得更好,我们很有压力。”服务队的负责人沈如娜表示,除了人手与资金问题外,想要把服务做得更细,更有针对性,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提升服务内容对他们这样的草根团队来说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一次现状调查中了解情况后,公益坊内的党支部经过精心筛选,迅速联系公益坊内“乐助公益创意研发中心”和“公益苗圃”等两家社会组织,定期为他们提供智力、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如今,除了每周的“爱心敲门”,志愿者们还定期把能走出家门的老人和残疾人聚集起来,开展“心灵茶吧”、“健康输氧”、“康乐行动”等活动。看着越来越成熟的团队,沈如娜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纵深】:
“昌和·公益坊”是全国首家公益性社会组织产业园,目前共有23家社会组织入驻,园内工作人员中有党员15名。“建立跨企业、跨单位的党支部,是一条最优的捷径,”双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瞿霞表示,党支部的建立,在解决公益坊内党建覆盖、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等难题的同时,也使原本零散的社会组织有了一个共同的“领头人”,能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兼顾各方利益,为入驻组织提供各种利于发展的帮助,对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昌和·公益坊’类似的品牌还有很多,”姑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顾一梅介绍说,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姑苏区从地域、类别、功能等方面着手,科学划分党建区域,以园区统筹、片区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将区域内各类组织最大程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促进党建、群团,以及企业、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如今,包括“昌和·公益坊”在内,一场加快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高潮正在姑苏区掀起。
【品牌选摘】:
姑苏区危化行业协会党委:目前拥有会员企业164家,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协会积极开展“绿十字护航”党员服务发展行动,不断提高整个危化品行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金阊新城“党建联合体”。为了解决组织难建、党员难寻、活动难推等问题,金阊新城在传化公路港物流公司等行业市场,建立由社区、学校、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组建的“党建联合体”,以新的党建载体促进行业市场健康发展,推动金阊新城的开发建设。
友联大厦党群服务中心:友新街道依托村级楼宇友联大厦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把入驻友联大厦及周边的30余家企业的非公经济党群组织与社区等联合起来,为企业的服务送上门﹑ 把志愿者服务送进社区,实现党群组织与区域企业﹑非公经济组织与社区群众的“双互动”。
亮点2 制度文化 一本《工作规程》囊括现有规章制度、条例规范
“你目前还没有工作单位,请带好介绍信前往居住地金阊街道虹桥社区办理。”最近,刚从苏大物理系毕业的小李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来到金阊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没一会就得到了窗口工作人员小曾的明确答复,小李连声称谢。随后,陆续又有几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前来咨询。短短1个小时,小曾就解答和办理了10余件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工作游刃有余的小曾,一个月前,她还曾为如何做好工作烦透了心。“每年7月都是大学生党员接转组织关系最为集中的时间,毕业了去哪接转?如何接转?接转到哪里?”小曾说,组织关系接转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操作性,一些特殊情况不光毕业生们不知道如何办理,刚接手党务工作的人也往往不会操作,需要频繁请教。正当她为此烦恼时,组织部门赶在接转工作高峰时期到来前,专门制作下发了《姑苏区基层党建工作规程》。规程中简洁明了地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注意事项一一列明,为像小曾这样的新党务工作者更加规范、科学地做好党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今,小曾每天要接待不少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党员,“有了简洁明了的工作规程,这些情况都能迎刃而解。”小曾说。
【新闻纵深】:
不光接转组织关系,《工作规程》 还囊括了日常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召开支部大会,如何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如何发展党员等等一些党员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规程中以流程图解的形式进行阐释,基层党务工作者们只需要按照书中的流程按图索骥,便能在最短时间掌握开展党务工作的正确方法。编制《工作规程》,是将已有的规章制度、条例规范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便于随时随地查阅。顾一梅说,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党建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标准化的制度建设巩固创新成果,是姑苏区制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截至目前,该区已形成了首批35个党建创新项目品牌群。“我们正对这些品牌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以制度的形式和机制的力量巩固下来,使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的推广开来”,她说。
【品牌选摘】:
“家住古巷”。沧浪街道通过镜头记录老城史迹、古巷“山海经”、舌尖上的古巷、古巷赏花等活动,组织社区、企业的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倾力探索保护社区特色古井、古街巷、古建筑,让更多的人发现和记录下古巷的美,了解、重温古巷历史,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社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和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6688”工作法。留园街道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找准切入点、把握落脚点,有效增强社区建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提升社区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和自治度,有机形成社会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和常态化,做到6必到、6必访、8类党员先锋岗、8种创优服务方式,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和服务水平。
党员爱心服务超市。为给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有效帮助和服务,平江街道创建了党员爱心服务超市,采用“按需捐助、互动帮扶”的人性化操作,聚集社会各界的爱心资源,通过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温馨服务,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关爱。
亮点3 思想文化 思想教育和现实需求同步
外面烈日当头,酷暑难挡,可桃花坞街道西街社区活动室里却聚集了许多老人。原来这里正举办一场“老年人合理用药和夏季养生”的讲座,来自苏州中医院的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与医务知识相结合,就如何做到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不良反应、抗生素滥用、非药品冒充药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介绍。
在桃花坞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提供多媒体演示,加上声情并茂讲述的情景式互动课程,优秀党员、劳模现身说法,评弹、昆曲讲党课……社区的每次党课都别出心裁,各具特色,西街社区党委书记魏萍说,“这种方式能够在更广范围内使党员认可,有效提升党员培训率。”如今,除了个别党员因故无法参加外,西街社区的其余党员一早就会赶到现场,“每次到会 听课率都达95%以上。”
【新闻纵深】:
在姑苏区,特别是护城河以内的古城区,社区党员普遍年纪大、身体弱、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同时,知识学历高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低的普通居民都大有人在。鉴于这种特殊性,姑苏区提出了现实需求和思想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教育在社区逐步拓展和延伸。通过把党员 学习、日常实务和精神文化需求相结 合,取代以往社区党课内容较为抽 象和枯燥、社区党员不容易理解 和把握的课程形式,将党 员 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焦点问题予以正 确 解读和引导,把 廉洁文化、社区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为社区党员看、听、感、议提供丰富素材,逐步引导他们求美向善,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姑苏区党建思想文化正逐步向社区、向家庭拓展延伸,内容形式的日趋丰富,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教育文化元素的积淀,强化了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思想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创立了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品牌选摘】:
“七月阳光”党建文化节。姑苏区着眼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人文精神,注重将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融入基层党的建设,启动“七月阳光”党建文化系列活动,先后开展“姑苏新貌连连看”、“姑苏企业文化节”、“党建文化讲坛”、“党员关爱帮扶行动”等活动,加强党建文化基层实践。
“四区四高地”干部培训。顺应姑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举办科级干部“四区四高地”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到姑苏区“讲堂送学”,帮助全区干部更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全区广大干部保护古城资源传承历史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高端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产业发展、营造和谐氛围打造宜居城市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小巷党课”。姑苏区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推广“小巷党课”,由普通党员走上讲台,讲述党员群众周围带有“闪光点”的先进模范事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小巷党课,党课内容“新”了,组织形式“活”了,用小载体写出了党员教育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