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苏州6000万党员关爱金建起连心桥
来源: 《新华日报》2013年7月5日C1版       发布时间:2013-07-05 10:14

  “这笔钱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生活再苦再难心里也有底。”从苏州市领导手里接到1500元的党员关爱金后,姑苏区低保户陈红敏十分激动。这已经是他第四年收到党员关爱金。不仅是陈红敏,今年5月以来,苏州市4.7万余户生活困难家庭都拿到了党员关爱金,总额高达6000万元。
  如今,党员关爱基金成为苏州新形势下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服务群众作为自觉追求,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果。
  早在2010年,苏州市委就开始部署在全市开展“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并设立了以全市党员自愿捐赠为主体的苏州市党员关爱基金,每年对低保、低保边缘户以及在苏高校特困学生给予500至1500元不等的资助。在关爱帮扶行动和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到群众中去,点亮一份光、燃起一份热,成为了苏州市50多万名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据统计,在关爱帮扶行动中,苏州市广大党员走村入户,累计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近20万户次,每年党员的参与率均超过95%。
  “开展党员关爱帮扶行动、成立党员关爱基金,意义不仅是让困难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更是时刻提醒党员干部要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把老百姓的困难冷暖放在心上”,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党员关爱帮扶,全市广大党员真正走近、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急,这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体共产党员受到了教育、锤炼了党性,让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为可亲可敬。
  党员关爱基金在苏州市广大党员和群众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而如何巩固党员关爱帮扶困难群众的特色做法,构建起关爱帮扶的长效机制,成为苏州上下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党员关爱基金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平台持之以恒的运行下去,在苏州市委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推动下,2012年,苏州市依法注册登记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党员关爱命名、面向社会困难群体的基金会——苏州市党员关爱暨帮扶困难群众基金会。在以党员募捐为主的基础上,把分散的财政扶持和社会捐赠等帮扶资金一次性集中起来,全市累计募集6.1亿元,作为党员关爱基金首期注册资本金,市本级和5个县级市(区)党员关爱基金分别独立运作。
  为有效解决“党员年年捐、资金年年光”的问题,经苏州市委同意,由具有优质专业资质的国有企业对基金科学规范运作,确保保值增值有固定收益。同时继续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募捐,以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彰显党的先进性。每年“七一”前夕,把资金收益和党员捐款共同组成的党员关爱基金送到困难群众手上,更是把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广大党员对困难群众的关心与牵挂送到他们心上,从而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党员关爱帮扶长效机制。
  其实,除了党员关爱基金,回顾苏州基层党建工作会发现,苏州市以及下属各区县,历年来始终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农村入农户、进社区入家庭,了解群众诉求,把握社情民意,解决突出问题,已经成为苏州上下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
  吴江区2010年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两年多来,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15万多户,占吴江全区户籍家庭总数的3/5。坚持走群众路线,随之带来的是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更加通畅,并切实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最近由3万多名基层群众参加的民意调查显示,吴江“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的满意率达99.7%。同样,昆山通过“三抓准”,即抓准定位、抓准载体、抓准方法,各级党组织积极实施“四大工程”、“五大先锋行动”,激发基层党组织务实创新能力,积极构建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张家港、常熟、太仓各级党组织也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活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有党建专家表示,苏州凝心聚力的党员关爱机制,不仅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时代新风尚,也为提高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苏州在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程中走在最前列,提供了广泛而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