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均天老先生的宅院坐落在平望镇河西街的小弄堂里,古朴而幽静,弄堂很深,飘着药香。跨进厅堂,记者一眼看到了正在整理药方的秦均天。退休后,他一直坚持“无薪上班”,为老百姓义诊,他说他这是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散。
在周围的群众看来,秦均天是一位悬壶济世的神医,而在秦均天自己看来,他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像这样的日子,每天都要忙到下午三四点,人老了,身体也有些疲乏。”秦均天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他将义诊坚持下来?
高尚品德为祖上遗风
“我祖上四代从医,到我已是第五代了,爷爷、父亲都是义诊,从来不收百姓钱,我自然也不能打破这个规矩。”秦均天指指挂在墙上祖先的照片对记者说。
秦均天的父亲秦东园为一代名医,吴江中医院创始人(当时的平望联合医院),其生平事迹被收录到《吴江近现代人物录》。抗战时期他组织过“红十字救护队”,1937年9月12日和10月12日,日寇两次轰炸平望,他决然奔走街巷,冒死救治遇难百姓。抗战胜利后他又出任吴江县中医师公会平望分会理事,直至解放。1949年他动员镇上新老中医西药卫生人员,成立了平望镇医联会,解放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集资创建了平望联合医院,任副院长,还设立了梅堰、秋泽、平望、溪港、胜墩5个妇婴保健站,提倡科学接产。1953年9月辞世。
“我14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医,16岁就能独立看病。”秦均天说,“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给别人看病,人家买不起药,他还会贴钱。现在,我也在这样做。”
19年积累临床记录305册
在秦老先生的抽屉里,放着很多手掌大的本子,每一本都用一根皮筋小心扣好。“这些是我在日常就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临床记录,可以作为我诊断的参考材料。”秦均天说,像这样的临床记录,他的祖辈都有。
秦老告诉记者,每一页记录不仅是一个病例,还系着一个病人及其家庭的期盼和感恩。翻看记录不仅是温习病例,字里行间流淌的沉甸甸的感情也会激励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每一本册子上都标着序号,记者看到最新的一本上这个红色的小数字,已经延续到305,“这些年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到我这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有周边地区的,也有外省的,甚至还有国外和港澳台的。”
按照秦医生的资历,如果开出专家门诊,按照每例病患50元门诊费算,19个年头,可赚近300万元。然而,这些钱他都省给了患者。
秦均天还千方百计地为患者省药费。他的开药原则是,能开中药的绝不开西药,能开便宜药的绝不开贵药,“中药都便宜,单张处方一般不会超过100元。到我这看病的人多数家里都不富裕,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养鸟种花,不为怡情
秦均天喜欢养鸟种花,所见之处,都是他摆弄的花花草草,天井里还有几口大缸,里头还养着几尾金鱼;房间内一只大白猫懒洋洋地趴在秦均天的脚边,一点都不怕生人;他甚至家里养了一只会说人话的鹩哥,这只聪明的鸟儿除了会说“你好”、“谢谢”,还会说一句正宗的平望话“伲阿是来看毛病咯”,原来秦老的妻子顾蕴珠每次去开门时都会这么问,天长日久鸟儿也学会了……
然而,秦均天告诉记者,他做这些,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为了怡情,只为能够有点事,让自己的手脚多动动,身体好一些,能够多接几年诊。
现年80岁、党龄已超过35年的秦均天说,家里一直挂着毛主席像,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他脑海里扎根很深,作为一名医生、一名老党员,救死扶伤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要还能看一天病,他就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