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 > 农村党建 > 正文
环境是最广阔的民生——对话盛泽镇沈家村党总支书记管觉林
来源: 《吴江日报》2013年5月6日02版       发布时间:2013-05-06 09:45
  阳光、绿荫、蓝天、碧水,风传递着鸟的声音;古意盎然的石板桥跨过清澈的小河,河边一座座农家小楼精巧别致……走进盛泽沈家村,走进了一幅温润的江南水景画。
  这幅画的主笔之一是盛泽镇沈家村党总支书记管觉林,花了10年时间。他说,环境是最广阔的民生。
  绿色环境成为民生新诉求
  对话管觉林,他笑着说,做村书记18年,走了三段路,第一段路是“还债”。沈家村多年前一直是经济薄弱村,他上任村书记时,村委的办公电话都因欠费被拉线了。随后,“穷怕”了的沈家村开始走第二段路“招商引资”。
  这两段路,太多的苏南农村走过。“发展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是人。因此,做好做优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走过第二段路后,以管觉林为代表的沈家村共产党人开始寻求一条更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
  从2003年开始,沈家村便不再发展工业,杜绝了工业污染。“既要小康,更要健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成为沈家村自觉遵循的发展理念。
  1700亩的“绿色民生”“绿色银行”
  清风明月,一地最动人的风景。
  “让风更清,让月更明,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这是10年来,沈家村民生工作的主线之一。”管觉林称。沈家村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环境建设作为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8年,沈家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建立了百亩桂花林、百亩香樟林、百亩金叶水杉林、百亩麻漾乡村会所和城里人到乡下认种的百亩蔬果林。五个“百亩林”既改善了空气质量、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又增加了村民土地流转的分红。每亩地村民每年最少可得869元分红。
  随着沈家村苗木生产规模的扩大,众多村民都参与到苗木经营中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沈家村成立了盛泽镇首家苗木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农户开展订单育苗生产,从而拓宽村民致富的道路。
  树,是最有效的“空气过滤器”。除了五个“百亩林”,沈家村更是“见缝插绿”,全村1879亩在册土地,1700亩均种上了绿化。村里还特意到上海请来景观设计师,指导在化粪池上覆土栽种美人蕉丛,村头舍尾新添30多亩绿化,40多个品种花木点缀村庄,村里的内河还种上了400盆睡莲……
  “沈家村,一个可以深呼吸的‘森林村庄’。”外界如是评说。
  幸福感里见民生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对村容村貌进行大力整修,村民才能感到幸福,村民的幸福感才是扎扎实实的民生所在。”面对记者,管觉林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新农村的定义。
  民生为本,不搞大拆大建,不填河塘,不砍树木,不劳民伤财。沈家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给新农村建设定了总体思路: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农村的自然性、空间性、传统性和休闲性;又将现代生活设施融入传统村庄,既保存乡村风貌,又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
  12座水冲式标准公厕建了起来,代替了以往的露天粪坑;家家门前放个垃圾桶,垃圾每天有专人收集;污水管网接到每家每户,生活污水流入村里新建的日处理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柏油路绕村,水泥路铺到家门口。
  如今的沈家村正如管觉林构想的那样:村道内环、外环线实现贯通,集宿楼、文体设施、平安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人活动中心、生活污水处理站、警务室、复建的桥梁……一步步变成现实。
  城市阳光下的民生光辉
  “保护生态环境是民生,村庄综合整治是民生。在沈家村,凸现的还有另一种无形的民生。”管觉林说。
  记者了解到,管觉林所说的这个无形的民生就是“农民变市民”,沈家村的村民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线,城里有的管线,村里一条没少。沈家村通过开展路、电、水、气、信息、环保等“六网”进村入户工程,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燃气、电信、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本村1747名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质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民变市民,关键在于保障要跟上。”管觉林如是认为。沈家村以“农保”接轨“城保”为抓手,加快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本村农村劳动力纳入“城保”。此前,沈家村农民有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有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农保”接轨“城保”打破原来按身份参保的小格局,将“农保”、“土保”和“城保”打造成一个多层次且各层次间可互通可转接的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养老保障体系。
  城市的阳光照在沈家村希望的田野上,折射的是璀璨的民生光辉!